[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顺丁橡胶的发泡橡胶组合物和硫化橡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36408.0 | 申请日: | 2019-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59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发明(设计)人: | 郑方远;刘苹;李绍宁;段海东;乔勋昌;刘翠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L9/02 | 分类号: | C08L9/02;C08L27/06;C08L9/00;C08K13/02;C08K3/04;C08K3/06;C08K3/22;C08K5/09;C08J9/10;C08J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李婉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顺丁橡胶 发泡 橡胶 组合 硫化橡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发泡橡胶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顺丁橡胶的发泡橡胶组合物和硫化橡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组合物中含有橡胶基体、填料、硫化剂、硫化促进剂、活化剂、发泡剂和助发泡剂,所述橡胶基体中含有丁腈橡胶、聚氯乙烯和顺丁橡胶,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丁腈橡胶和所述聚氯乙烯,所述顺丁橡胶的含量为10‑30重量份,且所述丁腈橡胶和所述聚氯乙烯的含量重量比为(1‑9):1。本发明的发泡橡胶组合物制备的发泡材料具有很高的开孔率,低温性能较佳,抗压缩永久变形性能优异,特别适合用于电器汽车等领域,制备减震隔音发泡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泡橡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顺丁橡胶的发泡橡胶组合物、一种制备硫化橡胶的方法以及由该方法制备得到的硫化橡胶、硫化橡胶在减震隔音材料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丁腈橡胶和聚氯乙烯(NBR/PVC)橡塑共混并用的成型工艺已发展完善。
NBR/PVC橡塑共混的并用既能体现NBR优良的弹性能与优良的耐油性能,还综合了PVC的优良的耐臭氧性能和优良的抗化学药品性能。
NBR/PVC橡塑发泡材料一般应用在电器的包装、减震隔音、鞋底、运动手柄、管路保温性能等方面。
橡胶单独作为基体材料,发泡材料的收缩率较大但弹性好,树脂单独做基体材料时,发泡材料的弹性较差但收缩率小;橡塑共混制备的发泡材料具有柔韧和轻便等性能,要比单一聚合物发泡材料性能好。
NBR/PVC橡塑共混发泡材料具有柔性,柔性泡沫绝热制品具有质轻、柔软、耐热、阻燃、耐腐蚀、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针对橡胶发泡材料领域,尤其是丁腈橡胶为基体的发泡材料领域的研究,在很多期刊和专利中已经有了相关报道。然而,当前绝大部分以丁腈橡胶为基体制备的发泡材料几乎都为闭孔材料,因此并不能用作隔音材料,且由于丁腈橡胶自身的性能特点,其耐低温性能和抗压缩永久变形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提供的橡胶发泡材料几乎全部为闭孔材料而不能用作隔音材料,且丁腈橡胶耐低温和抗压缩永久变形性能较差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发泡橡胶组合物。
本发明提供的新的发泡橡胶组合物形成的发泡橡胶材料具有较高的开孔率,同时具备较好的耐低温性能、抗压缩永久变形性能和隔音效果,以及适中的力学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顺丁橡胶的发泡橡胶组合物,该组合物中含有橡胶基体、填料、硫化剂、硫化促进剂、活化剂、发泡剂和助发泡剂,所述橡胶基体中含有丁腈橡胶、聚氯乙烯和顺丁橡胶,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丁腈橡胶和所述聚氯乙烯,所述顺丁橡胶的含量为10-30重量份,且所述丁腈橡胶和所述聚氯乙烯的含量重量比为(1-9):1。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制备硫化橡胶的方法,包括:将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所述的基于顺丁橡胶的发泡橡胶组合物中的各组分进行混炼以形成混炼胶,再将所得混炼胶进行硫化处理,并将所述硫化处理后得到的制品通过开炼机。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硫化橡胶。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第三方面所述的硫化橡胶在减震隔音材料中的应用。
本发明选用特定比例的丁腈橡胶、聚氯乙烯和顺丁橡胶共混作为基体材料,并与硫化促进剂配合形成的发泡橡胶组合物制备的发泡材料具有很高的开孔率,低温性能较佳,拉伸强度较好,特别适合用于电器、汽车等领域以制备减震隔音发泡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文中所披露的范围的端点和任何值都不限于该精确的范围或值,这些范围或值应当理解为包含接近这些范围或值的值。对于数值范围来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之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和单独的点值之间,以及单独的点值之间可以彼此组合而得到一个或多个新的数值范围,这些数值范围应被视为在本文中具体公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364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