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体传输装置及气体传输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636370.7 | 申请日: | 2019-07-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12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 发明(设计)人: | 汤红池;唐万福;奚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必修福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45/16 | 分类号: | B01D45/16;B01D45/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徐秋平 |
| 地址: | 201112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传输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体传输装置及气体传输系统,包括前板以及设置于前板底部的背板;其中,所述前板呈现凹凸交替的结构,所述凹凸交替的结构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毗邻所述背板;其中,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凹槽的至少一侧面形成有向靠近所述背板的方向折弯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上开设有多个前板孔,且,所述背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前板孔对应设置的背板孔,所述前板孔和对应的所述背板孔形成流体通道。本发明的气体传输装置结构简单,易工程化;均混均流效果佳,旋流效应强;且具有较好的除尘和除湿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气体传输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体传输装置及气体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均混均流结构在气体输送系统被广泛关注,用于气体均匀流经通道。传统的均混均流结构,一方面结构复杂,造成系统压损高,对能耗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均混均流的效果不佳,不能有效地形成旋流使气体充分混合,且处理量小、易结垢。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传输装置及气体传输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气体传输系统不能对气体进行较佳的均混均流等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气体传输装置,包括:前板以及设置于前板底部的背板;所述前板呈现凹凸交替的结构,所述凹凸交替的结构形成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底部毗邻所述背板;其中,在至少部分第一凹槽的至少一侧面形成有向靠近所述背板的方向折弯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上开设有多个前板孔,且,所述背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前板孔对应设置的背板孔,所述前板孔和对应的所述背板孔形成流体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相邻的所述第一凹槽之间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的第一端与相邻的所述第一凹槽形成的凹槽顶部连接,固定板的第二端固定于所述背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封闭部分所述流体通道以形成水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还用以供部分存在于通过所述气体传输装置的空气中的微粒进行沉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整所述流体通道的尺寸、设置比率和/或各所述流体通道之间的距离,对沉积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微粒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板还包括位于前板第一端的第一固定部和位于前板第二端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分别与所述背板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关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对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均形成有所述第二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对应的第一角度大于90度;和/或所述第二凹槽对应的第二角度大于90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气体传输系统,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气体传输装置。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气体传输装置及气体传输系统,包括前板以及设置于前板底部的背板;其中,所述前板呈现凹凸交替的结构,所述凹凸交替的结构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毗邻所述背板;其中,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凹槽的至少一侧面形成有向靠近所述背板的方向折弯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上开设有多个前板孔,且,所述背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前板孔对应设置的背板孔,所述前板孔和对应的所述背板孔形成流体通道。本发明的气体传输装置结构简单,易工程化;均混均流效果佳,旋流效应强;且具有较好的除尘和除湿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的气体传输装置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图1所示的气体传输装置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的正视图。
图3显示为本发明的气体传输装置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必修福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必修福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363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