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舶冷却管路系统变工况低噪声配置调控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635866.2 | 申请日: | 2019-07-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820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 发明(设计)人: | 梁赟;何涛;郝夏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63B71/10 | 分类号: | B63B71/10 |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聂启新 |
| 地址: | 21408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船舶 冷却 管路 系统 工况 噪声 配置 调控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舶冷却管路系统变工况低噪声配置调控方法,包括建立系统设备综合特性数据库;根据系统运行参数判断当前运行工况下冷却管路系统内所需要的冷却流体流量,实现系统换热平衡;建立管路系统一维模型,对整个冷却管路系统进行水力匹配计算,得到多个设备组合运行方案实现系统水力平衡;根据数据库内各设备的噪声源特性,计算传递到管路通海口处的噪声值,评估不同方案的声学水平,从而确定最优低噪声配置调控方案。本发明实现了对管路系统变工况运行时噪声水平的定量评估,形成了完整的管路系统低噪声配置调控技术体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管路系统的水力计算、振动噪声分析配置调控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船舶冷却管路系统变工况低噪声配置调控方法。
背景技术
船舶管路系统包括动力管路系统和辅助管路系统,由泵、风机等设备驱动水、油、气等流体介质在管路中运行,从而实现冷却、润滑、通风等系统功能。
管路系统的噪声既包括驱动设备的源噪声及其沿管路的传播,也包括流体介质流经管路系统设备元器件如阀门、三通等时所产生的水动力噪声。
船舶管路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出于功能安全性的考虑,一般按最大工况需求进行设备选型,这不仅造成了较高的功率冗余,也使得设备的运行工况偏离设计工况点,而管路系统声学特性与其水力特性密切相关,只有当设备与管路系统的水力特性匹配时,系统的噪声水平才有可能降到最低。降低管路系统噪声水平需要从系统配置的角度考虑,针对不同工况下的运行需求,对各设备的运行工况点进行匹配及调控。
目前,针对管路系统的变工况配置调控大多以降低系统能耗为目的,以设备的运行功率作为调控目标参数,未发现以声学目标作为调控目标参数的配置调控方法,而且所使用的调节手段较为单一,当运行工况发生较大变化时无法有效完成系统配置调控任务。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船舶冷却管路系统变工况低噪声配置调控方法,从而建立和完善管路系统低噪声智能调控技术,在掌握设备元器件综合特性的基础上,根据实时监测系统所采集到的系统运行参数判断当前工况下所需的管路流量需求,在此基础上依据优化配置调控策略给出噪声水平最低的各设备匹配运行方案,并最终转换成对应设备的调控参数,从而实现管路系统的全工况低噪声运行。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船舶冷却管路系统变工况低噪声配置调控方法,包括如下操作步骤:
S1:建立系统设备综合特性数据库,数据库中包含冷却系统中绝大部分设备及系统元器件的综合特性,冷却系统中设备包括水泵、阀门、换热器、三通、弯头、滤器设备及元器件,综合特性通过前期测试获得,将测试结果拟合为曲线输入数据库中;
S2:根据系统运行参数判断当前系统运行工况是否发生变化,并计算当前运行工况下所需要的冷却流体流量,实现系统换热平衡;
S3:建立管路系统一维模型,调用数据库中的元器件综合特性数据,对整个冷却管路系统进行压力损失计算,得到管路阻力特性;
S4:对采用变频、并联或串联等不同调控方式下的水泵扬程与管路阻力进行匹配,得到多个能够提供所需管路流量的设备组合运行方案;
S5:调用数据库中的各设备的噪声源特性,确定不同运行方案下的设备噪声水平,对比不同方案管口噪声水平的高低,将噪声水平最低的方案确定为该工况下的最优系统配置方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接收状态监测系统采集到的冷却管路系统运行状态参数,包括换热器热水端的进出口温度、热水循环流量、冷却端的进出口温度、冷却循环流量;当换热器热水端出口温度超过或低于限定温度范围时判断工况发生变化;根据换热平衡公式Φ=q×c×Δ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358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