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保障长距离输水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的补氯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634852.9 | 申请日: | 2019-07-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876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 发明(设计)人: | 武晓飞;陈忠林;沈吉敏;王斌远;孔艳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G06Q50/06;G06F17/18;C02F1/76;C02F1/50 |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文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10 | 代理人: | 王艳萍 |
| 地址: | 15000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余氯 输水管网 水质生物稳定性 末梢 水中 衰减模型 菌落 异养 水处理领域 在线检测仪 在线流量计 实时检测 水中氨氮 有效保障 输水管 投氯量 城乡 管网 异味 推算 | ||
1.保障长距离输水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的补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障长距离输水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的补氯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选定所在地区的目标输水管网,分析其水中余氯和HPC间的相关性,确定输水管网保障其水质生物稳定性的水中余氯最低浓度限值;
二、取水厂清水池出水,建立余氯衰减模型和DBPs生成消耗模型,并于配水干管取样口上取样检测给水水质对水质模型进行检验和优化;
三、以水厂滤后水作为对象,测定滤后水的氨氮浓度并采用折点氯化法进行验证,确定原水中氨氮的存在对消毒产生的影响以及一定氨氮浓度条件下氯的最优投加量;
四、根据折点氯化法的分析结果,设计消毒方式的实验,并进行比较,确定不同消毒方式在保证给水水质时的区别,确定氯胺消毒为最合适的消毒工艺,并通过减小投氯量使其浓度小于清水池进水氨氮浓度的5倍;
五、通过在输水管网上安装余氯在线检测仪和在线流量计,得到该点的余氯和流量实时检测值,根据流量判断该时刻水力工况,通过余氯衰减模型推算输水管网其它点的余氯值,确定低于保障输水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的水中余氯最低浓度限值的区域,并根据滤后水中氨氮浓度和余氯衰减模型确定补氯点数量和位置对其进行补氯,即完成补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保障长距离输水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的补氯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建立余氯衰减模型的方法如下:
取水厂清水池出水,量取50mL加入到50mL具塞比色管中,得到多份样品,处理不同样品测定余氯浓度,以tt表示清水池的水力停留时间,因为从清水池出水口取水时,水样已存在tt的水龄,
在建立余氯衰减模型提出以下四个假设:
(1)实际消毒时余氯衰减反应和DBPs生成反应是基于余氯浓度的一级反应;
(2)各种DBPs生成量与余氯消耗量之间存在固定的比值s(DBPs);
(3)各种DBPs消耗反应是基于其浓度的一级反应;
(4)清水池进水的余氯浓度认为0,DBPs浓度c0以长期检测的平均值为准;
建立余氯衰减模型,对于水样中的余氯根据一级反应性质得到式1-1:
式中:c(Cl2)——水中余氯浓度,mg/L;
t——水龄,h,以向水体中投加液氯的时刻为时间原点;
k1——余氯衰减反应的速率常数,h-1;
计算得到式1-2:
式中:c(Cl2)0——水中余氯的投加浓度(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3485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