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GOCI数据估算湖泊悬浮泥沙浓度的遥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34358.2 | 申请日: | 2019-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748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李云梅;雷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吉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5/06 | 分类号: | G01N15/06 |
代理公司: | 焦作加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82 | 代理人: | 任昕 |
地址: | 210023 江苏省南京市栖***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goci 数据 估算 湖泊 悬浮 泥沙 浓度 遥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GOCI数据递归估算浅水湖泊不同深度悬浮泥沙浓度的遥感方法,属于水体质量的评价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使用COMS卫星搭载的水色成像仪对水体进行遥感监测获取水体的GOCI影像;对获取的水体的GOCI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得到各波段大气校正后的遥感反射率值;利用公式计算表层悬浮泥沙浓度;将水体按深度进行分层,下层水体悬浮泥沙浓度由上层水体递归计算。该方法利用GOCI获取的卫星遥感数据,可快速获取全湖从水面到不同深度的悬浮泥沙浓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体质量的评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GOCI数据递归估算浅水湖泊不同深度悬浮泥沙浓度的遥感方法。
背景技术
水体中悬浮物是指悬浮在水体之中,不能通过孔径为0.45微米滤膜的固体物,悬浮物是影响水体浑浊度、色度、气味的主要水体组分,因此,是重要的水质参数。一些通江湖泊,例如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等,其悬浮颗粒主要由悬浮泥沙构成,悬浮泥沙浓度的多少,对于湖岸形态、湖底沉积都具有长期、持续的影响。
由于受到光衰减的影响,太阳辐射往往不能穿透水体,而只能到达一定深度,因此,对于内陆湖泊悬浮泥沙浓度的卫星遥感估算,大多仅是针对表层水体建立悬浮泥沙浓度估算模型,但是,仅仅是表层的计算,无法估算整个湖泊的悬浮泥沙浓度,因而也难以准确评估悬浮泥沙的堆积、漂移、沉降,以及对下游的影响。
建立水体不同深度悬浮泥沙浓度的遥感估算模型,可以结合湖泊水下地形数据,估算湖泊水体泥沙总含量,这将有助于准确评价泥沙输入对沉降、湖岸形态、湖底地形的影响,以及对下游泥沙的输出。
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是韩国发射的COMS卫星搭载的水色成像仪,空间分辨率为500m,设置了8个水色遥感波段,由于COMS卫星是地球静止卫星,因此,每天可获得8景同一观测区域的遥感影像,该数据可从韩国海洋卫星中心网站下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利用GOCI数据递归估算浅水湖泊不同深度悬浮泥沙浓度的遥感方法,该方法利用GOCI获取的卫星遥感数据,可快速获取全湖从水面到不同深度的悬浮泥沙浓度。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利用GOCI数据递归估算浅水湖泊不同深度悬浮泥沙浓度的遥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使用COMS卫星搭载的水色成像仪对水体进行遥感监测获取水体的GOCI影像;
步骤二:对获取的水体的GOCI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得到各波段大气校正后的遥感反射率值;
步骤三:利用公式计算表层悬浮泥沙浓度;
步骤四:将水体按深度进行分层,下层水体悬浮泥沙浓度由上层水体递归计算。
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三中的公式具体如下:TSM0=4444.41*B2-5867.96*B3+1989.71*B6-8208.35*B7+11190.92*B8-711.26*B8/B4+558.17*B7/B4+34.6,其中,TSM0是表层悬浮泥沙浓度,B2,B3,B4,B6,B7,B8分别是GOCI的第2、3、4、6、7、8波段大气校正后的遥感反射率值。
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采用6S模型对获取的水体的GOCI影像进行大气校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吉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吉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343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调节细颗粒测量值的方法
- 下一篇:碳酸盐岩储层对比方法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