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底泥余水处理设备的曝气监控方法及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616865.3 | 申请日: | 2019-07-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366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 发明(设计)人: | 陈惠明;吴基昌;余艳鸽;郑茂盛;商放泽;李金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3/02 | 分类号: | C02F3/02;C02F3/30;C02F7/00;C02F101/3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冀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97 | 代理人: | 赵宝琴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曝气 有机污染物 好氧池 底泥 监控方法及装置 余水处理 污水处理技术 速率和 阈值时 氨氮 排出 去除 余水 节能 检测 | ||
本发明适用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用于底泥余水处理设备的曝气监控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通过获取好氧池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然后对有机污染物的浓度进行检测,当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大于第一浓度阈值或者小于第二浓度阈值时,调节所述好氧池中曝气速率和/或曝气时间,直到当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在所述第二浓度阈值至所述第一浓度阈值的范围内时,将好氧池中水排出,从而可以有效去除余底泥余水中的氨氮,实现好氧池的曝气自动调节,达到节能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底泥余水处理设备的曝气监控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河道环保疏浚是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是水利工程、环境工程和疏浚工程交叉的工程技术。根据国内外污水治理的经验,在水体外源污染得到控制的条件下,必须彻底清除内源污染即污染底泥,重建水体生态系统,河道治理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而河道环保疏浚被普遍认为是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清除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伴随着环保疏浚工程的实施,大量的疏浚余水产生出来,往往在未得到有效处理的情况下就排入到了附近的受纳水体中。由于疏浚余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悬浮物、氮、磷及有机物等多种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受纳水体中将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因此需要对疏浚余水进行处理。
现有疏浚底泥余水处理多采用絮凝净化的方式,但是对氨氮去除效果不佳,排入水体后带来新的二次污染,并且对氨氮去除过程中,浪费大量能源。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底泥余水处理设备的曝气监控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氨氮去除效果不佳,排入水体后带来新的二次污染,并且对氨氮去除过程中,浪费大量能源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底泥余水处理设备的曝气监控方法,包括:
获取好氧池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
当上述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大于第一浓度阈值或者小于第二浓度阈值时,调节上述好氧池中曝气速率和/或曝气时间,上述第一浓度阈值大于上述第二浓度阈值;
当上述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在上述第二浓度阈值至上述第一浓度阈值的范围内时,将上述好氧池中水排出。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好氧池包括至少一个;
上述获取好氧池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包括:
获取任意N个好氧池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上述N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M的自然数,上述M为好氧池总数。
在一实施例中,相邻好氧池之间均设置隔板,各隔板上设有溢流口,各隔板的溢流口的高度沿污水流向方向呈依次降低各溢流口于污水流动的上游的一侧设有围堰。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获取好氧池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包括:
获取好氧池中的围堰位置处的氨氮浓度;
或者,获取好氧池中的围堰位置处的硝酸根浓度;
或者,获取好氧池中的围堰位置处的溶解氧浓度;
或者,获取好氧池中的围堰位置处的氧化还原电位ORP的值。
在一实施例中,当上述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大于第一浓度阈值或者小于第二浓度阈值时,调节上述好氧池中曝气速率和/或曝气时间,包括:
当上述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大于第一浓度阈值时,调高上述好氧池中曝气装置的曝气速率和/或曝气时间;
当上述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小于第二浓度阈值时,调低上述好氧池中曝气装置的曝气速率和/或曝气时间。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曝气装置包括分别设于各个好氧池中的多个曝气盘管、安装于曝气盘管上的多个曝气头以及与各曝气盘管相连且用于向各曝气盘管送气的鼓风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168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