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侧倾驱动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13697.2 | 申请日: | 2019-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940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王亚;魏文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亚 |
主分类号: | B62D37/00 | 分类号: | B62D37/00;B62D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驱动 装置 应用 车辆 | ||
本发明涉及车辆底盘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身侧倾驱动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车辆,车身侧倾驱动装置包括:车架、车身、左油缸、右油缸,车身与车架绕侧倾轴线转动连接,车身与左油缸和右油缸的同性端转动连接,车架与左油缸和右油缸的另一同性端转动连接,左油缸的有杆腔和右油缸的无杆腔联通,左油缸的无杆腔和右油缸的有杆腔联通,由电磁换向阀控制左、右油缸双路串联驱动车身侧倾运动,闭式传动回路消除传动间隙、减小运动冲击,提高侧倾过程车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应用于车辆在过弯时或者驶过倾斜路面时车身主动倾斜一定角度来抵抗离心力或侧翻力,以保持车辆稳定的行驶姿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侧倾驱动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车辆,属于车辆底盘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车身侧倾驱动及控制技术范畴。
背景技术
主动侧倾控制系统通过控制车辆在转弯时向转弯内侧倾斜程度,提高了车辆转弯时的操纵稳定性、平顺性、通行速度和安全性,车辆主动侧倾技术可以使车辆在过弯时或者驶过倾斜路面时自动倾斜一定角度,产生一个平衡力矩,来抵抗车辆受到的离心力或侧翻力,以保持车辆稳定的行驶姿态。
车辆主动侧倾技术通常由车身独立侧倾、车身和车轮联动侧倾两种方式实施,其中:车身和车轮联动侧倾方式,车身侧倾与车辆转向运动相互影响,车辆转弯时的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和安全性较好,需要采用两轮独立转向或四轮独立转向,或者采用由侧倾机构和转向机构联动组成的车辆转向侧倾联动装置实现,但结构复杂、造价高,适宜于高端车辆;车身独立侧倾方式,车身侧倾与车辆转向运动独立进行、互不干涉,可以采用任意的转向机构,结构简单、造价低,通常由致动器直接驱动车身相对车架转动,造成车辆转弯时的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及安全可靠性较差;探索车身独立侧倾驱动方式,研究车身独立侧倾传动、控制方法,为降低主动侧倾车辆造价、提高车身独立侧倾车辆性能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车身侧倾驱动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车辆,采用双路串联驱动车身侧倾运动,闭式传动回路消除传动间隙、减小运动冲击,提高侧倾过程车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应用于车辆在过弯时或者驶过倾斜路面时车身主动倾斜一定角度来抵抗离心力或侧翻力,以保持车辆稳定的行驶姿态。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车身侧倾驱动装置包括:车架(1)、车身(2)、左油缸(3)、右油缸(4),车身(2)与车架(1)在O点绕侧倾轴线L转动连接,侧倾中心O位于车架(1)中线和车身(2)的对称线上,左油缸(3)一端与车架(1)在C点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车身(2)在D点转动连接,右油缸(4)一端与车架(1)在E点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车身(2)在F点转动连接,各连接点处相对转动轴线平行于侧倾轴线L,连接点C、E关于车架(1)中线对称,连接点D、F以车身(2)的对称线为中垂线,左油缸(3)与右油缸(4)几何尺寸、性能参数相同,车身(2)与左油缸(3)和右油缸(4)的同性端在D、F处连接,车架(1)与左油缸(3)和右油缸(4)的另一同性端在C、E处转动连接,左油缸(3)的有杆腔和右油缸(4)的无杆腔联通,左油缸(3)的无杆腔和右油缸(4)的有杆腔联通,由电磁换向阀控制左、右油缸双路串联驱动车身侧倾运动,形成OFECDO闭式传动回路消除传动间隙、减小运动冲击,实现车身侧倾运动平稳、安全可靠。
车身侧倾驱动装置工作过程中:由电磁换向阀控制车身侧倾运动,压力油同时进入左油缸(3)的有杆腔和右油缸(4)的无杆腔时,车身(2)相对车架(1)绕侧倾轴线L转动任意侧倾角β,由左、右油缸中活塞极限位置确定极限侧倾角;压力油同时进入左油缸(3)的无杆腔和右油缸(4)的有杆腔时,车身(2)相对车架(1)绕侧倾轴线L反向转动;当传感器检测到β=0条件下,停止供油时车身侧倾运动停止,车身(2)与车架(1)相对转动锁死。
车身主动侧倾四轮车辆包括:车身侧倾驱动装置,由车架通过四组悬架和减震器按照给定的轴距和轮距分别连接左前轮、右前轮、左后轮、右后轮,双前轮转向,双后轮驱动,构成具备前轮转向、后轮驱动、车身主动侧倾特征的四轮车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亚,未经王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136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身下表面结构
- 下一篇:车身侧倾限位机构及应用该机构的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