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染土壤的原位微波修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11894.0 | 申请日: | 2019-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694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帘里;黄铿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帘里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B09C1/06;B09C1/10;B09C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文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35 | 代理人: | 王茜 |
地址: | 2115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波修复 污染土壤 增效剂 土壤 污染物 污染物去除效率 污染土壤修复 预处理过程 凹凸棒土 生物菌剂 土壤处理 吸附固定 吸收能力 零价铁 重金属 多效 挥发 减小 降解 异位 工作量 还原 微波 局限 修复 吸收 转化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染土壤的原位微波修复方法,本发明通过在预处理过程中加入多效增效剂,增效剂中的零价铁可以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起到还原的作用,而凹凸棒土可以吸附固定土壤中较稳定的污染物,生物菌剂可以对许多种类的污染物起到降解和吸收转化作用,增效剂的加入不仅弥补了微波修复对于不易挥发的污染物去除效率较低的局限,而且还能增强土壤对微波的吸收能力,使微波修复的效率大大增强。本发明利用原位微波修复技术,直接在污染土壤处进行处理,无需对土壤异位进行修复,大大减小了工作量,切可以实现原位大规模化土壤处理,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染土壤的原位微波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及其冶炼排放、长期对土壤进行污水灌溉和污泥施用、人为活动引起的大气沉降、化肥和农药的施用等原因,造成土壤污染严重。我国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十分严重,土壤修复工作刻不容缓。目前,我国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主要由生物和物化修复技术组成,目前国内主要的土壤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热化法修复技术、固化-稳定技术等。
微波修复方法属于热化法修复技术,这种方法就是直接通过微波辐射进行加热,将土壤里的物质慢慢加热到一定的温度,这样可以使土壤中的一些可挥发性的污染物迅速气化,再对这些可挥发性污染物进行收集工作,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由于微波的特性,可以穿透一定深度,使被照射的物质中的极性分子优先加热,物质是整体加热,相对于传统的热传导的加热方式,加热速度更快,更加节约能源,加热更加均匀。
然而,现有技术中微波修复方法在土壤修复应用中存在以下缺点:微波修复方法一般要求土壤具有一定的渗透性,该方法只是针对一些可挥发性好的土壤污染物,对于不易挥发的污染物去除效率较低,而且能耗较高,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现有技术中关于微波修复方法的研究大多需要土壤异位进行修复处理,工作量大,处理规模有限。
发明内容
为克服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染土壤的原位微波修复方法,通过在预处理过程中加入多效增效剂,增效剂中的零价铁可以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起到还原的作用,而凹凸棒土可以吸附固定土壤中较稳定的污染物,生物菌剂可以对许多种类的污染物起到降解和吸收转化作用,增效剂的加入不仅弥补了微波修复对于不易挥发的污染物去除效率较低的局限,而且还能增强土壤对微波的吸收能力,使微波修复的效率大大增强。本发明利用原位微波修复技术,直接在污染土壤处进行处理,无需对土壤异位进行修复,大大减小了工作量,切可以实现原位大规模化土壤处理,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污染土壤的原位微波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需要处理的污染土壤中加入增效剂,并与土壤混合均匀,在土壤上均匀喷水,使土壤湿度保持30%-40%,使增效剂与土壤反应15-20 天;
(2)将反应后的土壤进行破碎、筛分,去除土壤中大颗粒石块、建筑垃圾,达到微波修复工艺的预处理要求;
(3)在预处理好的土壤中加入微波吸收剂,并与土壤混合均匀;
(4)在预处理好的土壤上方搭建集气棚,集气棚通过管道与废气处理装置连接;在集气棚内设置微波加热装置、微波发生器,并在微波发生器面向土壤的一侧连接辐射器;
(5)打开微波发生器,微波加热装置加热,由辐射器传输照射在土壤表面,土壤中的微波吸收材料吸收微波,在土壤中传递温度,使土壤迅速升温,当温度达到预置温度时,调节微波功率,使土壤的温度平衡,微波处理一定时间;集气棚通过风机收集产生的废气,并通过管道将废气输送到废气处理装置进行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帘里,未经王帘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118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