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黑臭水体的生态治理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609975.7 | 申请日: | 2019-07-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719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 发明(设计)人: | 杜道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美佳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3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穆旭 |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中国(湖北)自贸区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生态治理 水体 污水 排污口 河涌 蓄水池 快速污水处理装置 工程实用性 固体污染物 环境适应性 河道两岸 环境治理 机械打捞 作用时效 去臭剂 智能化 除藻 管网 排查 清剂 外源 制备 污水处理 截留 河道 封闭 引入 源头 污染 环保 配合 治理 建设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黑臭水体的生态治理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入口截污:对河道两岸排污口进行排查、封闭,根据河道长度搭建若干蓄水池,建设或完善截污管网,对流入河涌的污水进行有效截留,从源头减少污水对河涌的污染,通过管道将各排污口污水引入蓄水池,采用智能化快速污水处理装置,配合特效水清剂、除藻去臭剂,将污水处理干净后补入河中,截污效果好,分散治理后确保外源污水不再入河,本发明涉及环境治理技术领域。该黑臭水体的生态治理方法,通过人工或机械打捞的方式初步清除黑臭水体中的固体污染物,对环境适应性强,作用时效快,成本低、效果好,环保无污染,制备简单,具有积极的工程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黑臭水体的生态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水质管理指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科学技术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质保护的关系,控制污染物质进入水体,维持水质良好状态和生态平衡,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对水质的要求,定义1:对养殖水体温度、溶氧量等水质因子进行的人工监测与调控,应用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养殖学(二级学科)定义2:采取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手段对水质进行综合管理,使其符合水体功能要求,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环境水利(二级学科);水污染防治(水利)(三级学科)定义3:为保持或改善江、湖、河、库及地下水的质量所进行的各项活动,水质管理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水质管理是指以污染控制为中心,采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手段控制水污染,改善水的质量,广义的水质管理是指从社会—环境系统整体出发,通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水质保护协调发展,达到既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又能维持水质良好状态和生态平衡,从广义上讲,凡为满足对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水体设定的环境标准以及为符合用水要求而进行的水质保护行为,均称为水质管理,包括对流入水域的污染源进行控制、监视,或者实施水域内水质改善的措施;水域的定期水质调查和异常水质的控制等各种水质保护措施。
目前,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但在其黑臭水体实际应用中通常治标不治本,处理成本昂贵,易产生二次污染,操作复杂等问题,近些年来,城市河道、湖泊与开放水域水体黑臭问题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与身体健康,其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会对人们居住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也严重损坏美丽城市形象,生物植被退化甚至灭绝,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只有少量耐污种存在,食物链断裂,食物网支离破碎,生态系统结构严重失衡,功能严重退化甚至丧失。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黑臭水体的生态治理方法,解决了黑臭水体不易进行处理,操作复杂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黑臭水体的生态治理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入口截污:对河道两岸排污口进行排查、封闭,根据河道长度搭建若干蓄水池,建设或完善截污管网,对流入河涌的污水进行有效截留,从源头减少污水对河涌的污染,通过管道将各排污口污水引入蓄水池,采用智能化快速污水处理装置,配合特效水清剂、除藻去臭剂,将污水处理干净后补入河中,截污效果好,分散治理后确保外源污水不再入河,阻断外源性固液污染物进入受污染的黑臭水体中,通过人工或机械打捞的方式初步清除黑臭水体中的固体污染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美佳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武汉美佳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099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