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级浮法玻璃破碎装置的收尘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600317.1 | 申请日: | 2019-07-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69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 发明(设计)人: | 彭寿;邢宝山;周德成;刘锐;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2C4/10 | 分类号: | B02C4/10;B08B15/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郑冲 |
| 地址: | 200063 上海市普***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级浮法 玻璃 破碎 装置 收尘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级浮法玻璃破碎装置的收尘方法,采用汽车级浮法玻璃破碎装置,所述汽车级浮法玻璃破碎装置包括破碎辊和收尘罩,所述收尘罩上设有具有收尘孔的收尘部,所述收尘部和玻璃板均位于破碎辊的竖向对称面的同一侧;所述汽车级浮法玻璃破碎装置的收尘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玻璃板与破碎辊相接触,破碎辊将玻璃板破碎掉,破碎辊与玻璃板相接触的一侧产生粉尘;收尘部将粉尘吸走。本发明中收尘部能快速、及时地将粉尘收集走,使得本收尘方法的除尘效率更高、除尘能力更强,避免大量粉尘长时间聚集并向周围扩散,进而也避免对玻璃的正常生产及现场环境造成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尘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级浮法玻璃破碎装置的收尘方法。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汽车级浮法玻璃生产线中,落板破碎装置是生产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由于不合格玻璃板需要在落板破碎装置中破碎,因此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玻璃屑。同时,粉尘和玻璃屑会造成玻璃板表面的划伤,严重影响了玻璃的质量,而且对车间污染也比较大。普通浮法生产线的落板破碎装置,采用在其防尘罩的后侧板上预留两个矩形收尘口,由于收尘覆盖范围小,有局限性,实际使用收尘效果不好。很多生产线也都未使用此种收尘装置。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收尘效果好的汽车级浮法玻璃破碎装置及收尘方法。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除尘效率更高的汽车级浮法玻璃破碎装置的收尘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级浮法玻璃破碎装置的收尘方法,采用汽车级浮法玻璃破碎装置,所述汽车级浮法玻璃破碎装置包括破碎辊和收尘罩,所述收尘罩上设有具有收尘孔的收尘部,所述收尘部和玻璃板均位于破碎辊的竖向对称面的同一侧;所述汽车级浮法玻璃破碎装置的收尘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玻璃板与破碎辊相接触,破碎辊将玻璃板破碎掉,破碎辊与玻璃板相接触的一侧产生粉尘;收尘部将粉尘吸走。
进一步地,所述汽车级浮法玻璃破碎装置还包括多个位于破碎辊的侧方的侧板,全部侧板和收尘罩之间形成破碎腔,所述破碎辊位于破碎腔中。
进一步地,所述侧板有三个,其中两个侧板分别位于破碎辊的左右两侧,另一个侧板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破碎辊的后侧。
进一步地,所述汽车级浮法玻璃破碎装置还包括位于破碎辊的前侧的挡帘。
进一步地,所述收尘罩位于破碎辊的上方;所述收尘部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破碎辊的竖向对称面的前侧。
进一步地,所述收尘孔为长腰孔。
进一步地,所述收尘孔有多个,全部收尘孔呈多排均布的形式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收尘罩中设有收尘腔,且所述收尘腔中安装有隔离筋板,所述隔离筋板将收尘腔分隔成多个风道,所述收尘部包括多个均设有所述收尘孔的收尘分部,全部风道分别与全部收尘分部相通。
进一步地,全部收尘孔沿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之和大于玻璃板沿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汽车级浮法玻璃破碎装置的收尘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汽车级浮法玻璃破碎装置的收尘方法,其收尘部和玻璃板均位于破碎辊的竖向对称面的同一侧,当玻璃板与破碎辊相接触时,破碎辊将玻璃板破碎掉,且破碎辊与玻璃板相接触的一侧产生粉尘,此时同样位于该侧的收尘部将快速、及时地将粉尘收集走,使得本收尘方法的除尘效率更高、除尘能力更强,避免大量粉尘长时间聚集并向周围扩散,进而也避免对玻璃的正常生产及现场环境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汽车级浮法玻璃破碎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收尘罩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003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WB金属线及直线形金属焊线的形成方法
- 下一篇:模型训练方法、装置及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