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行星借力的水星交会脉冲轨道优化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95845.2 | 申请日: | 2019-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897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发明(设计)人: | 郑艺裕;李绿萍;黄欣;宋效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30/15 |
代理公司: |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 31334 | 代理人: | 李佳俊;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行星 水星 交会 脉冲 轨道 优化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行星借力的水星交会脉冲轨道优化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建立平面内椭圆型的地球、金星和水星解析星历模型与相位自由轨道模型,设定探测器从地球出发后,通过对金星进行2次借力到达水星;在一定的范围内离散化发射相位和发射速度形成一系列网格点,以每个网格点为初始条件计算地球到水星的交会轨道,绘制水星交会速度等高线图;利用水星交会速度等高线图,选取最优发射相位和发射速度,利用行星解析星历模型,计算得到地球到水星的交会轨道。本发明基于行星相位自由轨道模型提出的一种网格化优化方法,显著地降低了水星交会脉冲轨道优化设计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深空探测轨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行星借力的水星交会脉冲轨道优化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行星借力是一种行星际转移设计常用的轨道技术,可有效地降低燃料预算,在深空探测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水星探测包括飞越探测、环绕探测以及着陆探测等方式,都要求探测器与水星的交会速度必须足够小以满足任务设计要求。然而,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探测器飞向水星的脉冲轨道转移是一个加速运动的过程,必须对探测器进行制动以保证交会速度满足设计要求。行星借力是有效解决水星交会轨道设计的有效技术,但是由于水星靠近太阳,轨道周期短且呈现明显的椭圆形状,因此其交会轨道带有多次借力、多圈转移的特征,这给水星交会脉冲轨道的优化设计带来了技术挑战。现有技术多数依赖于基于群智能算法的数值优化方法进行水星交会脉冲轨道设计,采用实数型、离散型和二进制型等混合整数型变量建立优化模型,对优化算法提出很高的性能要求。然而此类技术的优化过程基本上是“摸黑”搜索最优轨道,缺乏对水星交会轨道机理的认识和利用,因而存在计算量大、收敛困难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水星交会脉冲轨道优化设计,提出一种由发射相位和发射速度描述的网格化设计方法,解决发射相位、借力天体相位以及水星交会相位的相对相位优化问题,为水星交会脉冲轨道的快速优化设计与分析提供有益的参考。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行星借力的水星交会脉冲轨道优化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建立平面内椭圆型的地球、金星和水星解析星历模型与相位自由轨道模型,设定探测器从地球出发后,通过对金星进行2次借力到达水星;
步骤2、在一定的范围内离散化发射相位和发射速度形成一系列网格点,以每个网格点为初始条件计算地球到水星的交会轨道,绘制水星交会速度等高线图;
步骤3、利用水星交会速度等高线图,选取最优发射相位和发射速度,然后利用步骤1中的行星解析星历模型,计算得到地球到水星的交会轨道。
优选地,步骤1具体包括:
步骤101:以某一历元时刻的轨道根数为基准,设定地球、金星和水星的轨道倾角为零,建立平面内椭圆型的行星解析星历模型;
步骤102:在该星历模型的基础上,假设任意时刻行星可在其轨道上任意点出现,构建以行星平近点角为独立变量的行星相位自由轨道模型;
步骤103:设定借力序列为地球-金星-金星-水星,其中第1次金星借力采用1:1共振飞越,第2次金星借力按照最低允许高度300 km飞越。
优选地,步骤2具体包括:
步骤201:假定发射速度与地球速度相反,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发射相位和发射速度进行离散化,得到一系列网格点;
步骤202:以每个网格点为初始条件,利用行星相位自由轨道模型和探测器与行星轨道相交算法计算地球到金星的转移轨道,实现对金星的1:1共振借力;利用行星共振借力轨道算法计算和行星借力模型,计算金星到金星的转移轨道以及金星到水星的转移轨道,获得水星交会速度;
步骤203:完成所有网格点对应的转移轨道计算,绘制水星交会速度等高线图。
优选地,步骤3具体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未经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958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