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极高温环境下轻质防热材料热/振耦合试验测试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587523.3 | 申请日: | 2019-07-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748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 发明(设计)人: | 吴大方;林鹭劲;任浩源;于添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19/00 | 分类号: | G01N19/00;G01N25/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11121 | 代理人: | 姜荣丽 |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极高 环境 下轻质 防热 材料 耦合 试验 测试 装置 | ||
1.一种极高温环境下轻质防热材料热/振耦合试验测试装置,包括双铂铑温度传感器(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测试装置包括轻质耐高温隔热材料试验件(1)、金属钨罩(2)、耐高温金属螺栓(3)、隔热平台(4)、高温陶瓷管(6)、工控计算机(7)、高温无机胶隔离涂层(8)和双铂铑丝(18);所述轻质耐高温隔热材料试验件(1)卡装在金属钨罩(2)中,通过耐高温金属螺栓(3)将金属钨罩(2)紧固在隔热平台(4)的中部;将双铂铑温度传感器(5)的测温端通过等离子焊接法焊接在金属钨罩(2)的上表面的中心部;双铂铑温度传感器(5)的两根金属丝上均套装有高温陶瓷管(6);将数段可耐高温的双铂铑丝(18)压在高温陶瓷管(6)上,双铂铑丝(18)的两端焊接在金属钨罩(2)上,使得双铂铑温度传感器(5)被紧固在金属钨罩(2)的上表面,双铂铑温度传感器(5)的冷端连接到工控计算机(7),工控计算机(7)根据双铂铑温度传感器(5)测出的温度信号对热/振耦合环境下的金属钨罩(2)上表面温度进行检测和控制;在金属钨罩(2)的上表面涂覆有高温无机胶隔离涂层(8),使金属钨罩(2)在高温下与空气隔绝,阻断其表面的氧化行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极高温环境下轻质防热材料热/振耦合试验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测试装置还包括振动台驱动控制器(10)、激振台体(11)、振动平台(12)、硅钼棒加热阵列(13)、高温陶瓷架(14)、高温陶瓷隔热板A(15)、高温陶瓷隔热板B(16)和透热方孔(17);所述的硅钼棒加热阵列(13)被固定在绝缘的高温陶瓷架(14)上,高温陶瓷架(14)上有一排等间距的圆孔,硅钼棒加热阵列(13)水平放置,插入到高温陶瓷架(14)的圆孔中;工控计算机(7)控制并调节硅钼棒加热阵列(13)两端的电压,使硅钼棒加热阵列(13)成为温度可控的加热源,生成1700℃的极端高温热环境;硅钼棒加热阵列(13)的上、下部分别安装有高温陶瓷隔热板A(15)和B(16);处于硅钼棒加热阵列(13)与金属钨罩(2)之间的高温陶瓷隔热板B(16),其中部有一个正方形的透热方孔(17),硅钼棒加热阵列(13)产生的高温经过透热方孔(17)辐射至金属钨罩(2)的表面,对卡装在金属钨罩(2)中的轻质耐高温隔热材料试验件(1)进行加热;由振动台驱动控制器(10)发出大功率随机振动信号,驱动处于激振台体(11)上部的振动平台(12)上下移动,对卡装在金属钨罩(2)内的轻质耐高温隔热材料试验件(1)进行高温环境下抗振动性能测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极高温环境下轻质防热材料热/振耦合试验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热平台(4),被水平固定在振动平台(12)上,隔热平台(4)的内部加工有廻形水冷通道(11),高温热振试验时隔热平台(4)中的廻形水冷通道内流过冷却水对隔热平台(4)进行降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极高温环境下轻质防热材料热/振耦合试验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金属钨罩(2)的四周安装有柔性陶瓷纤维隔热毡(9),该柔性陶瓷纤维隔热毡(9)的受热面与金属钨罩(2)的上表面平齐;柔性陶瓷纤维隔热毡(9)不但降低了金属钨罩(2)周边的热传导,同时,柔性陶瓷纤维隔热毡(9)使耐高温金属螺栓(3)的周边温度降低到1000℃以下,保证了只能工作在1000℃以下的高温金属螺栓(3)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极高温环境下轻质防热材料热/振耦合试验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金属钨罩(2)的厚度为3mm-4mm厚;当热源对金属钨罩(2)加热时,轻质耐高温隔热材料试验件(1)受热面温度与金属钨罩(2)受热面的温度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极高温环境下轻质防热材料热/振耦合试验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双铂铑温度传感器(5)的金属丝的直径为0.6-1.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8752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