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现淤堵清除的地下水源热泵回灌井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586533.5 | 申请日: | 2019-07-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741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5 |
| 发明(设计)人: | 崔先泽;范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3B3/34 | 分类号: | E03B3/34 |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 地址: | 44300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回灌井 喷射管 地下水源热泵 花管 淤堵 连接管 泥浆管 喷射孔 清水池 管段 泥浆池 弧形连接件 沿圆周方向 从上而下 高压水泵 均匀开设 连接杆 潜水泵 体外壁 回灌 清淤 实管 体外 洗井 喷射 伸出 配合 | ||
一种实现淤堵清除的地下水源热泵回灌井,包括回灌井体,回灌井体包括从上而下分布的实管和花管,回灌井体外侧纵向沿圆周方向均匀布设有多根喷射管,各根喷射管之间通过弧形连接件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各根喷射管通过连接杆与回灌井体外壁连接,与花管相对应的喷射管的管段上纵向均匀开设有多个喷射孔,同一高度的喷射管的管段上喷射孔的个数为一个;喷射管顶部通过喷射连接管与带高压水泵的清水池连接管连接后与清水池连接;泥浆管一端与放置于回灌井体花管内的潜水泵连接,泥浆管另一端伸出回灌井体外与泥浆池相配合。本发明提供的实现淤堵清除的地下水源热泵回灌井及方法,可以解决回灌困难的问题,实现快速清淤,大幅度提高洗井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水回灌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实现淤堵清除的地下水源热泵回灌井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地下水源热泵系数是一种利用浅层热能进行制冷和制热的中央空调系统,主要利用浅层地下水常年相对恒温的特性。在夏季,地下水温低于地面温度,该系统可抽取相对低温地下水在地面进行换热,从而制冷;在冬季,地下水温高于地面温度,该系统可抽取相对高温地下水在地面进行换热,从而制热。为了使地下水位保持稳定,需要设置回灌井进行地下水回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回灌水中常掺杂有细砂颗粒、胶体颗粒(如氢氧化铁、氢氧化铝胶体等)及微生物,从而在含水层发生堵塞。因此,工程中常采用一抽两灌、一抽三灌等回灌井多于抽水井的布井方式,即使这样也难以达到理想的回灌效果,因此有必要研发新型的回灌井及清淤方法。
在研究及工程监测中发现,回灌堵塞一般位于回灌井井周部位,若能解决该部分的淤堵问题,则可彻底解决回灌困难的难题。基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实现淤堵清除的地下水源热泵回灌井及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实现淤堵清除的地下水源热泵回灌井及方法,可以解决回灌困难的问题,实现快速清淤,大幅度提高洗井的效率,增加回灌井的使用寿命;可减少回灌井数量,简化井群结构,降低工程造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实现淤堵清除的地下水源热泵回灌井,包括回灌井体,回灌井体包括从上而下分布的实管和花管,回灌井体外侧纵向沿圆周方向均匀布设有多根喷射管,各根喷射管之间通过弧形连接件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各根喷射管通过连接杆与回灌井体外壁连接,与花管相对应的喷射管的管段上纵向均匀开设有多个喷射孔,同一高度的喷射管的管段上喷射孔的个数为一个;
喷射管顶部通过喷射连接管与带高压水泵的清水池连接管连接后与清水池连接;
泥浆管一端与放置于回灌井体花管内的潜水泵连接,泥浆管另一端伸出回灌井体外与泥浆池相配合。
弧形连接件由上至下多层设置;连接杆由上至下多层设置。
喷射孔为纵向设置的长条形孔,其长度为80-120毫米,宽度为1-3毫米。
喷射孔的长度为100毫米,宽度为2毫米。
回灌井体还包括设置于花管底部的沉淀管。
一种上述地下水源热泵回灌井实现淤堵清除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清水池中加满清水,启动高压水泵,将水加压到20-40 MPa,并以60-120 L/min的流量从各喷射孔中向外喷射,形成由高压水射流组成的喷射覆盖区,该过程持续不低于5min,通过高压水射流将井周堵塞砂层打散,使其重分布;
步骤2:关闭高压水泵,下放潜水泵,通过洗井清洗井中淤泥,待泥浆管流出水清洁后停止洗井,提出潜水泵,即完成所述回灌井的洗井清淤作业。
若步骤2完成后进行再次回灌仍然回灌困难,重复上述步骤1-2直至可顺利回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865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