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光固化3D打印设备的成型台以及该设备的打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84942.1 | 申请日: | 2019-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21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旦;李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64/124 | 分类号: | B29C64/124;B29C64/245;B33Y3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海淀区西小口路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光固化 打印 设备 成型 以及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光固化3D打印设备的成型台以及该设备的打印方法,包括一本体,该本体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连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侧面,所述第二表面为用于附着3D打印件的连接面,所述本体的内部设有通孔,或是在第二表面上开有一个或多个槽,所述槽至少有一个槽口在侧面上,采用以上所述的结构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成型台的内部开设通孔,或是在成型台与打印件连接面出开槽,使得成型台与打印件的连接面能够与外界实现流体互通,故打印初期,成型台四周实现流体互通,减少了料盒内光敏树脂对其的附着力,成型台能够更高效的带动打印件离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增材制造行业,具体讲是一种用于光固化3D打印设备的成型台以及该设备的打印方法。
背景技术
光固化3D打印(Stereo LithographyAppearance,SLA或SL)主要是使用光敏树脂作为原材料,利用液态光敏树脂在紫外激光束照射下会快速固化的特性。光敏树脂一般为液态,它在一定波长的紫外光(250nm~400nm)照射下立刻引起聚合反应,完成固化。
具体的光固化3D打印的过程是:首先将预打印件的三维模型进行图层切片,然后通过光照射光敏树脂表面,使其固化成薄薄的一层固体,光固化的光敏树脂即为每一层的图层切片的图案,而已经固化完成的部分被附着在成型台上,成型台连有运动机构,能够带动固化部分与光照射面拉开一定距离(通常是每次移动十几个微米),然后在上一层固化树脂的基础上再进行下一层的照射和固化,经过层层固化叠加之后,最终就形成一个完整的预打印件。
在常规的3D打印中,已知两种技术:一种为新层形成在被打印件的上表面,光固化发生面即为光敏树脂的液面,光源在光固化发生表面的上方,被打印件逐层下降,这种“自上而下”技术的特点是,在打印过程中被打印件始终浸没在液体光敏树脂池中,光固化发生面在光敏树脂的液面上,所以每打印一层就需要重新整理光敏树脂的液面,现有技术中是通过刮刀扫一次树脂液面实现的,故增加了打印的整体速度;另一种为新层形成在被打印件的下表面,光固化发生面为光敏树脂的底面,光源在光固化发生面的下方,被打印件逐层上升,这种“自下而上”的技术特点是,每一层打印结束后,光敏树脂会自行填充覆盖光固化发生面,而影响该打印方式速度的关键点是光敏树脂回流的快慢。在打印初期时,成型台一部分或者是全部浸没在光敏树脂内,一层固化结束后,成型台将打印件拉离固化发生面时,由于成型台表面与与液态的光敏树脂之间存在很大的附着力,当光固化打印的面幅越大时,成型台很难上升移动,而且打印件离型后,光敏树脂的回流速度也随之减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的成型台结构,特别适用于大面幅的光固化3D打印设备,该成型台应用在光固化3D打印设备后,在打印过程中(尤其是在打印过程的初期,成型台部分浸没在液态光敏树脂内),能够缓解成型台与光固化发生面离型时光敏树脂对于成型台的附着力,使得成型台带动打印件能够快速离型。本发明同时可以实现成型台与光固化发生面离型之后液态的光敏材料的快速回流,打印效率得到提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光固化3D打印设备的成型台,包括一本体,该本体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连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侧面,所述第二表面为用于附着3D打印件的连接面,所述本体的内部设有通孔,该通孔使得第二表面能够与第一表面或者侧面之间流体互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内部开有一个或多个通孔,所述通孔具有开设于第一表面或侧面的第一开口和开设于第二表面的第二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内部开有多个连通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统一且均为垂直于第二表面的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的直径为1mm-10mm,更加优选的通孔直径为3mm-6mm。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在第二表面上开口面积的总和不超过第二表面总面积的40%,更加优选的通孔在第二表面上开口面积的总和为第二表面总面积的20-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清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849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方法和自动引导车
- 下一篇:一种纯电力车辆驱动控制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