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机茶叶种植地土壤改良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83598.4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355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7 |
发明(设计)人: | 余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潜山县下河有机茶厂 |
主分类号: | A01B79/02 | 分类号: | A01B7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苏友娟 |
地址: | 2464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土壤改良 土壤 种植地土壤 茶树种植 有机茶叶 种植地 改良 翻耕 化学肥料 土壤改良材料 农家肥料 山区土壤 营养需求 制造成本 除草刀 农家肥 保证 茶树 除草 有机肥 分区 生长 覆盖 观察 吸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茶叶种植地土壤改良方法,包括选择种植地,判断该山区土壤的肥沃度与PH值,并根据肥沃度与PH值进行土壤改良分区,在土壤改良前对土壤使用除草刀进行除草,进行土壤改良,对改良后的土壤进行翻耕,观察土壤对土壤改良肥、农家肥、有机肥及酸腐土的吸收情况,对翻耕后的土壤进行铺草覆盖。本发明采用的土壤改良材料均为常见的农家肥料,无任何化学肥料,制造成本低,其能够在茶树种植前,通过对种植地的土壤进行多种处理,能够有效保证土壤的营养需求,从而在茶树种植后,保证茶树的生长需求,间接的保证了其的产量,适合大范围的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领域,具体为一种有机茶叶种植地土壤改良方法。
背景技术
茶叶,指茶树的叶子和芽。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的饮料,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等。
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带来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当代农业的发展误区加剧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两者交互作用,使得土地持续生产能力下降,自然生态系统受损。因此关乎人类长久美好生活的有机农业逐渐受到世界各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机茶作为我国第一个颁证出口的有机食品,其在我国有机农业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有机茶的种植要求天然、安全、健康,能给农户带来高额的收益回报,但如果种植方法不科学合理,则很可能惨淡无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茶叶种植地土壤改良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有机茶叶种植地土壤改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择海拔在300-500m的山区土壤为茶树的种植地,且该山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1200mm,生长季节的月降雨量在100mm;
S2:判断该山区土壤的肥沃度与PH值,并根据肥沃度与PH值进行土壤改良分区,分区包括土壤肥力区与土壤酸碱区,土壤肥力区包括贫瘠土壤与肥沃土壤,土壤酸碱区包括酸性土壤、碱性土壤与中性土壤;
S3:在土壤改良前对土壤使用除草刀进行除草,并在S2中土壤肥力区与土壤酸碱区中广泛种植绿肥,就地埋青;
S4:进行土壤改良,土壤改良包括对贫瘠土壤中施加土壤改良肥,对肥沃土壤中施加农家肥,在酸性土壤中施加有机肥,对碱性土壤施加有机肥与酸腐土;
S5:对S4中改良后的土壤进行翻耕,翻耕深度10-15cm,翻耕结束后静置,每隔10天观察土壤对土壤改良肥、农家肥、有机肥及酸腐土的吸收情况,检测土壤对营养的需求饱和度;
S6:对S5中翻耕后的土壤进行铺草覆盖,且覆盖物应为无污染源、不含农药残留及病虫害的作物秸秆,未结种子的杂草等。
优选的,S2中土壤的肥沃度判断包括观察土壤颜色、土层深浅、土壤适耕性、土壤保水能力、夜潮现象、土壤周边植物与检测土壤内有机质含量;PH 值判断包括使用土壤PH测定计,测得PH值在4.5-6.5之间即为中性土壤,PH 值大于6.5即为碱性土壤,PH值小于4.5即为酸性土壤。
优选的,S4中酸腐土由杂草、腐烂的松柏针叶、残枝等枯落物堆沤而成。
优选的,S4中农家肥经过堆积腐熟,高温发酵后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潜山县下河有机茶厂,未经潜山县下河有机茶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835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