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紧机构及打标机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83111.2 | 申请日: | 2019-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819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刚;张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易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J3/407 | 分类号: | B41J3/407;B41J1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周修文 |
地址: | 511400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性组件 第一端 压紧机构 固定组件 标签带 打标机 形变 机械加工技术 使用寿命 限位作用 相对设置 可移动 贴合 压紧 | ||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紧机构及打标机。压紧机构包括固定组件和弹性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弹性组件设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弹性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端且可相对第一端运动,所述弹性组件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用于放置标签带,所述弹性组件可移动至与所述第二端贴合的位置用于压紧所述标签带。第一端对弹性组件的运动起到限位作用,从而使得弹性组件的形变得到控制,避免了弹性组件因形变过大造成损坏,进而有利于延长压紧机构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压紧机构及打标机。
背景技术
打标机分很多种,最常见的有气动打标机、电磁打标机、电化学打标机。不管是何种打标机,在给标签带进行打标时,需要利用压紧机构将标签带进行压紧固定,以便打标机能够对准标签带进行打标。
目前常见的压紧机构多采用弹片式结构。如图1所示,弹片式结构的弹片搭接在过渡轮上。在过渡轮上绕穿标签带时,首先需要将弹片抬起,再将标签带穿过过渡轮,之后松开弹片,弹片回弹并压紧标签带。但是,抬起弹片这个动作为使用者手动操作。使用者有时候抬起弹片用力过大,导致弹片永久变形不能继续使用,进而影响打标机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弹性部件形变可控,使用寿命长的压紧机构。
一种压紧机构,包括固定组件和弹性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弹性组件设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弹性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端且可相对第一端运动,所述弹性组件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用于放置标签带,所述弹性组件可移动至与所述第二端贴合的位置用于压紧所述标签带。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弹性件和设于所述弹性件端部的运动板,所述弹性件夹设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运动板之间,且所述第一端和所述运动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弹性件的自然长度,所述运动板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放置所述标签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组件还包括导向件,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第一端开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件的一端固接于所述运动板,所述导向件套设于所述弹簧中,所述导向件的另一端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导向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紧机构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运动板移动的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控制部件和第二控制部件,第一控制部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运动板,第一控制部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端并和所述第二控制部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控制部件为偏心轮,所述偏心轮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端面大于所述第一转轴的端面,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且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转轴的端面的边缘处,所述第一转轴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控制部件,用于控制第一控制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端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设有间隔设置的两个支座,所述支座开设有通孔,所述偏心轮包括第一限位部件,所述偏心轮穿过两个所述通孔;所述第一限位部件设置于两个所述支座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包括第一固定板和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端部的第一凸块,所述第二端包括第二固定板和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板端部的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固定板朝向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面用于放置所述标签带,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对应设置且紧固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板远离所述第二凸块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部件,所述第二限位部件和所述第二凸块之间用于放置所述标签带;所述第二固定板用于放置所述标签带的一面的边缘处设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用于引导所述标签带的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易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易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831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