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折叠式管夹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582790.1 | 申请日: | 2019-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600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 发明(设计)人: | 朱鲁龙;李昕;崔建维;吕东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L3/237 | 分类号: | F16L3/237;F16L3/13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许峰 |
| 地址: | 230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折叠式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折叠式管夹,涉及汽车部件技术领域,所述折叠式管夹包括管夹本体;管夹本体为双管夹结构,包括第一管夹、第二管夹;第一管夹与第二管夹通过活动连接结构连接,以使得管夹本体可叠设和展开,并具有叠设状态与展开状态;此外,第一管夹与第二管夹的管身还分别设有若干彼此配合的卡接结构,以使得管夹本体具有可定位设置的叠设状态与展开状态。本发明提供的折叠式管夹不仅能有效解决现有管夹技术使用的不灵活、可靠性差、功能单一的缺点,还可同时固定管路与较小管径的管路/线路;另外,在不使用时,将本发明管夹合二为一,还可有效减少占用空间,方便运输、存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汽车管线路固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式管夹。
背景技术
在现代汽车内部,通常存在各式各样的管夹,主要起管线路的固定、引导、拉开作用。通常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拉开管线路间隙使用的管夹多为传统的双管夹、双头扎带、管夹带扎带组件等。这些传统管夹的类型固定,比较单薄,可靠性较差,时间久了有断开的风险,而且没有有效地提升空间利用率。
为解决上述传统管夹使用的局限性,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新型管夹,其通过使用强度更高的塑料件配合螺栓进行固定。这些新型管夹通过螺栓打紧后,可靠性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而且有时候还可以约束更多管线路,如图1所示。但是这种类型的管夹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占用太多横向空间,当管路更多时显得力不从心,且适应性较差,同时这种管夹的体积也很大,不方便运输存储管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折叠式管夹,旨在解决传统管夹使用局限性问题的同时,解决现有新型管夹占用空间大、灵活性差、运输管理不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折叠式管夹,包括管夹本体;所述管夹本体为双管夹结构,包括第一管夹、第二管夹;所述第一管夹与第二管夹之间通过活动连接结构连接,以使得所述管夹本体可叠设和展开,并具有叠设状态与展开状态;此外,所述第一管夹与第二管夹的管身还分别设置有若干彼此配合的卡接结构,以使得所述管夹本体具有可定位设置的叠设状态与展开状态。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夹和第二管夹为两个固定管路的夹持结构,分别包括固定部、活动部,固定部的一端与活动连接结构相连,其另一端与活动部相连;
所述活动部的一端与固定部相连,其另一端绕固定部转动设置;并且,活动部的末端成型有一插头,固定部的首端成型有一插槽,所述插头与插槽插接配合,以使得所述固定部与活动部之间围成一固定管路的空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夹和第二管夹上的固定部整体呈C型,并且,开口端朝向外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夹和第二管夹上还分别设置有一固定管路/线路的第二夹持结构;所述第二夹持结构具体为成型于固定部背端侧壁上的卡扣式管槽,第一管夹和第二管夹上的两卡扣式管槽相对而设,且整体呈C型。
可选地,所述活动连接结构具体为连接带;所述管夹本体以所述连接带为折叠线,实现第一管夹与第二管夹的叠设与展开。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夹的管身上设有限位筋,第二管夹的对应管身上设有限位槽;当管夹本体呈叠设状态时,所述限位筋与限位槽插接配合,使第一管夹与第二管夹相固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夹上的限位筋具体有两个,分别为弧形限位筋、直角限位筋;所述第二管夹的上的限位槽也相应为两个,分别为与弧形限位筋对应的弧形槽、与直角限位筋对应的直角槽;所述弧形限位筋与弧形槽插接配合,直角限位筋与直角槽插接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夹的管身上还设有固定凸台,第二管夹的对应管身上设有固定孔;当管夹本体呈展开状态时,所述固定凸台与固定孔插接配合,使第一管夹与第二管夹相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827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