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放射性核素富集方法、装置及具有其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77931.0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200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梁漫春;何水军;汪向伟;苏国锋;袁宏永;何敬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40 | 分类号: | G01N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润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放射性 核素 富集 方法 装置 具有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放射性核素富集方法、装置及具有其的系统,其中,方法包括:采集待测液体,并对待测液体进行流量控制;浓缩富集过程中,通过加热搅拌,根据预设的目标温度差和目标沸腾换热要求对待测液体进行蒸发,以使蒸发速度达到预设速度;在清洗后,采集放射性核素富集后的浓缩液,以根据浓缩液得到待测液体的放射性核素富集结果。该方法有效解决了目前富集时间长、富集速度慢、操作依赖人员技术水平、且同一批次处理过程数据一致性较差的技术问题,采用真空低温富集的方法,从而可以很大程度上缩短富集时间,且容易实现自动化,提高富集样品的一致性,简单易实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放射性核素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放射性核素富集方法、装置及具有其的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核能的开发和核能的和平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增多,对环境水体的威胁不断上升。为保障工业生产废水的安全排放和饮用水源的质量,对水体进行放射性测量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水体中放射性测量一般分步进行。如图1所示,首先进行总α和总β测量,在总α和总β不超标的情况下认为水是安全的,可以饮用。在总α和总β超标的情况,需要对水体中具体核素的测量。
因此,水中放射性测量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水体中放射性的含量一般都比较低,受到测量仪器的探测限的约束,一般直接无法直接进行测量,需要通过富集后再进行测量。
相关技术中,水体中放射性富集一般采用蒸发法、共沉淀法、特定树脂法分离法和冷冻法。这些方法一般用在实验室测量的处理,存在操作复杂、经验要求高、浓缩速度慢等方面的原因,无法适应自动在线监测处理时间短、流程简单、稳定高、可自动处理的需要。
另外,相关技术中,主要有蒸发浓缩法有常压浓缩法、气流吹蒸法。
国标中对于水样的蒸发一般采用常压浓缩法。将水样分次倒入锥形瓶中,置于电热板上缓慢加热,在微沸条件下蒸发浓缩至约30ml,然后将浓缩液全部转入坩埚中继续蒸发至干。气流吹蒸法是将空气或氮气吹入盛有净化液的容器中,不断降低液体表面蒸气压,使溶剂不断蒸发而达到浓缩的目的。
然而,常压蒸发法的缺点是蒸发速度慢。根据热力学原理,想要提升蒸发速度,需要加大传热功率,使液体处于沸腾状态,另一方面沸腾状态下水就会发生飞溅,放射性素就会跟随一起损失掉。这是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为了保证放射性核素的回收率,就得控制飞溅的产生,就只能在微沸的状态下进行,微沸状态下液体的蒸发速度就会很慢,导致富集时间很长。
气流吹蒸法是通过降低液体表面蒸气压,按照热力学原理,想要提升蒸发速度,就得增加液体与气体界面的面积。如果将样品放置在一个表面积很大的器皿中进行蒸发,蒸发后得到的放射性核素分散在很大的表面上,导致回收率很低。一方面为了提升蒸发速度需要加大接触面积,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回收率需要减小接触面,这也是互为矛盾,只能取一个平衡点,导致气流吹蒸法速度也是很低。
共沉淀法操作过程复杂,很难将放射性核素进行全部沉淀,导致放射性核素回收率低,很难保证同一批样品处理过程中每次的结果保持一致。
树脂分离方法受到离子交换的速度和饱和容量的限制,富集时间较长,无法进行大体积水样的处理。
综上,上述这些方法耗时较长,无法满足快速测量的要求,而且这些方法目前很难实现自动化,整个过程极度依赖人员的技术水平,导致富集样品的一致性差,有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申请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问题的认识和发现做出的:
水中射性核素的含量一般都比较低,很难直接用仪器进行测量,需要经过富集处理后才能进行测量。采用蒸发法、共沉淀、树脂方法进行水中痕量放射性进行富集的方法,耗时较长,无法满足快速测量的要求,而且这些方法目前很难实现自动化,整个过程极度依赖人员的技术水平,导致富集样品的一致性差。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779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