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井风余热利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74935.3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075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钟震;周予民;冯海波;王军;袁汉川;袁志先;谭茹;吴俊杰;季薇;王雪平;潘翠翠;许祥训;张尚云;吕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龙源节能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E21F1/00;E21F1/04;E21F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7 | 代理人: | 刘春成;刘素霞 |
地址: | 20033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道 回风 一端连接 换热器 排风道 阀门 新风 余热利用系统 新风进风道 轴流风机 进风道 阀门转换 预热 冷源 流通 排道 热害 冷却 余热 回收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井风余热利用系统,该系统包括:回风进风道、回风排风道、新风进风道、新风排风道、换热器、轴流风机和阀门,其中,回风进风道和新风排风道均与第一风道和第三风道的一端连接,且连接处均设有阀门,第一风道和第三风道的另一端均连接换热器;回风进排道和新风进风道均与第二风道和第四风道的一端连接,且连接处均设有阀门,第二风道和第四风道的另一端连接换热器;于第一风道和第三风道和/或于第二风道和第四风道内均设有轴流风机。该系统在冬季将井下回风中余热进行回收,预热新风流通的风道;在夏季时,经过阀门转换,将回风当做冷源使用,达到冷却新风流通的风道,降低热害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节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下井的井风余热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井风用热管换热系统是专为回收井下回风的低温余热而量身研制,该系统采用热管换热技术,通过回收井下回风低温热能提供井口防冻,替代传统的热风炉或燃煤、耗电等加热方式,减少了运行费用并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该系统可置换10℃以上井下回风低温余热,保证冬季井口进风温度2℃~4℃,满足井口防冻要求。
现有井下回风用热管换热系统设置有新风进风通道、回风进风通道、新风出风通道、回风出风通道、热管换热器及防爆轴流风机。
在冬季采暖季,井下回风通过回风进风通道和防爆轴流风机引入热管换热器下部,在热管换热器内释放热量并降温后排出;室外新风通过新风进风通道经轴流风机引入热管换热器上部,通过热管换热器和井下回风进行热能交换,获得热量后由新风出风通道送入进风井口,来满足井口的防冻要求。
但在夏季非采暖季,井口不需要防冻,此时井下回风如果还是经回风道通过热管换热器,就会增加回风主扇的通风阻力,使主扇电耗增大。因此,现有井下回风用热管换热系统下的风道布置不能满足夏季非采暖季需求。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新型井风余热利用系统的风道布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井风余热利用系统,其改进之处在于,该系统包括:回风进风道、回风排风道、新风进风道、新风排风道、换热器、轴流风机和阀门,其中,
所述回风进风道和所述新风排风道均与第一风道和第三风道的一端连接,且连接处均设有所述阀门,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三风道的另一端均连接所述换热器;
所述回风进排道和所述新风进风道均与第二风道和第四风道的一端连接,且连接处均设有所述阀门,所述第二风道和第四风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换热器;
于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三风道和/或于所述第二风道和第四风道内均设有轴流风机。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井风余热利用系统中,于所述回风进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连接处设有第一阀门,于所述回风进风道与所述第三风道连接处设有第三阀门;
于所述回风排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连接处设有第二阀门,于所述回风排风道与所述第四风道连接处设有第四阀门;
于所述新风进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连接处设有第五阀门,于所述新风进风道与所述第四风道连接处设有第七阀门;
于所述新风排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连接处设有第六阀门,于所述新风排风道与所述第三风道连接处设有第八阀门。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井风余热利用系统中,所述换热器为重力式热管换热器,包括设于下端的蒸发段和设于上端的冷凝段,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分别与所述冷凝段的两端连接并连通设置;所述第三风道和所述第四风道与所述蒸发段的两端连接并连通设置。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井风余热利用系统中,所述换热器为整体式重力热管换热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龙源节能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未经国电龙源节能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749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液冷式均温板散热装置
- 下一篇:液固浸没式吸附储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