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NTN中小区选择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574204.9 | 申请日: | 2019-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537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 发明(设计)人: | 乔云飞;林美新;孟贤;汪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36/00 | 分类号: | H04W36/00;H04W36/30;H04W48/16;H04W84/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ntn 小区 选择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提供一种非陆地网络(non terrestrial networks,NTN)中小区选择的方法与装置,该方法包括:用户设备查询是否存在第一预存储信息,根据第一预存储信息,确定优先搜索的频率;用户设备确定第一判决准则中第一判决因子和第二判决因子的取值;用户设备确定第一判决准则中第一加权系数和第二加权系数的取值;用户设备根据确定的第一判决准则搜索小区:不论候选小区的第一判决准则的值是否满足小区的驻留阈值要求,均选择第一判决准则的值最高的小区驻留。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可以增加小区选择时需要评估的参数种类,通过配置不同的加权因子,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得到更合理的小区选择准则。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现代通信系统对通信的高效、机动、多样性等提出更迫切的要求,目前,在一些重要应用场景,如空间通信、航空通信、海事通信、军事通信等领域,卫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卫星通信具备通信距离远、覆盖面积大、组网灵活等特点,其既可为固定终端,也可为各种移动终端提供服务。
由于传统地面网络不能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提供无缝覆盖,特别是在大海、沙漠、空中等无法部署基站的地方,非陆地网络(non terrestrial networks,NTN)被引入到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5th Generation,5G)系统中,它通过将基站或者部分基站功能部署在高空平台或者卫星上,为用户设备UE提供无缝覆盖。并且高空平台或者卫星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小,能提升5G系统的可靠性。基于卫星部署的非陆地网络(NTN)中,卫星通过不同波束覆盖地面,形成卫星小区,同一时刻某一用户设备UE可以被多个卫星小区覆盖,此时用户设备UE需要进行小区选择或者重新驻留到某个小区中。
如上所述,基于卫星系统的非陆地网络(NTN),存在某一区域同时被来自多颗卫星的波束覆盖的情况,每颗卫星的波束持续覆盖时间也可能不同。按照常规的小区选择或者重选方案,仅考虑信号功率条件,未将卫星的过顶时间考虑在内,可能会出现选择一个信号质量最好但持续覆盖时间短的小区驻留,终端很快又要进行小区重选的情况,这样增加了信令开销。并且,由于非陆地网络(NTN)中小区高速移动的特点,依靠单一参数信号功率的测量进行小区选择不能满足不同场景、不同用户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非陆地网络(NTN)场景下的小区选择方法及装置,设计一种新的小区选择或重选策略,通过引入包括波束持续覆盖时间在内的多种参量,综合确定一个最佳的驻留小区。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非陆地网络(NTN)中小区选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用户设备查询是否存在第一预存储信息,根据第一预存储信息,确定优先搜索的频率;用户设备确定第一判决准则中第一判决因子和第二判决因子的取值;用户设备确定第一判决准则中第一加权系数和第二加权系数的取值;用户设备根据确定的所述第一判决准则搜索小区:若候选小区的第一判决准则的值满足小区的驻留阈值要求时,用户设备选择第一判决准则的值最高的小区驻留;若不存在候选小区的第一判决准则的值满足小区的驻留阈值要求时,用户设备选择第一判决准则的值最高的小区驻留。
不同于蜂窝网络中小区静止的特点,NTN中小区处于高速移动的状态,可能出现选择一个信号质量最好但持续覆盖时间短的小区驻留,终端很快又要进行小区重选的情况,增加了信令开销。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将卫星小区持续覆盖的时间作为一个小区选择的依据,并配置不同的加权因子,可以缓解单纯依靠信号质量选择而可能出现的频繁小区切换。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判决准则的表达式为:Xlex=A*(Signal_Quality/Signal_Quality_reference)+B*(DurationTimebeam/DurationTimebeam_reference)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742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