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茶叶栽培优化施肥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572334.9 | 申请日: | 2019-06-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405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丹徒区上党婵云生态农业园 |
| 主分类号: | A01C21/00 | 分类号: | A01C21/00;A01G17/00 |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策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22 | 代理人: | 杨阳 |
| 地址: | 212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茶叶 栽培 优化 施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叶栽培优化施肥法,主要包括:施肥时,对定植后茶叶树冠以下田沟位置挖深度为5cm的环形施肥坑,在施肥坑内采用滴灌法施速效肥,对田垄处采用滴灌法施缓释肥,缓释肥施加同时滴灌温度为25℃的离子交换水,本发明充分考虑肥料中营养元素吸收最适条件,有效控制氮元素的吸收率与溶出率关系,将茶叶种植施肥作业进行精细化处理,提高茶叶品相,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叶栽培优化施肥法。
背景技术
茶树种植产业对土壤与气候的依赖性较强,不同地区所种植茶叶质量差异较大,现有生产方式中,施肥、浇灌、扦插及光照调节等育植手段仍然处于较为原始传统的阶段,施肥手法简单粗暴,人工光照干预调节更是稀少,肥料方面,氮元素是影响茶叶色泽品相的重要元素,我国种植业氮素利用总量大,但是作物吸收率极低,仅不到40%,主要原因在于氮素使用不考虑其最适反应条件,导致大量氮素无法被吸收,最终随雨水流失,污染环境,甚至由于氮素施加过多导致烧苗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茶树产量与茶园收益造成恶劣影响。所以,结合种植实际对氮素利用最适条件进行充分研究与实验,发明一种高效的优化施肥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茶叶栽培优化施肥法,包括:
施肥时,对定植后茶叶树冠以下田沟位置挖深度为5cm的环形施肥坑,在施肥坑内采用滴灌法施速效肥,对田垄处采用滴灌法施缓释肥,缓释肥施加同时滴灌温度为25℃的离子交换水,所施缓释肥中铝含量为200ppm~700ppm,所施速效肥中氮N单位为ppm、磷P单位为ppm、缓释肥中铝Al单位为ppm,含量满足公式0.015(P+N+9.5)/Al1,所述缓释肥在月平均气温不足20℃月份,每月施肥2~5次,所述速效肥在月平均气温14℃以上月份,每月施肥至少15次以上,在月平均气温不足14℃月份,不施加速效肥,所述速效肥在月平均气温14℃~25℃的月份,于上午8点~12点期间施肥效果最优,所述速效肥在月平均气温25℃以上月份,于下午14点~17点期间施肥效果最优,所述缓释肥均采用溶出率75%以上的包膜型肥料,在1.5叶期地温不足5℃时,于茶树杆底部铺保温黄沙。
优选的,速效肥在春茶采摘前施加时,氮含量需为50ppm~200ppm,磷含量需为10ppm~75ppm,钾含量需为25ppm~100ppm。
优选的,春茶采摘前具体为春茶采摘前1个月内。
优选的,施肥前在环形施肥坑内洒硫磺与菱苦土混合物,所述硫磺与所述菱苦土混合比例为17:3。
有益效果:
1、缓释肥与速效肥配合使用,树冠下方施速效肥,易于吸收避免烧苗,田垄处施缓释肥,为扦插苗提供充足营养成分的同时,错开速效肥吸收作用时间,肥料利用率更高。
2、缓释肥采用包膜型缓释肥,氮的溶出率更高,便于氮元素的充分吸收。
3、根据不同温度施加不同种肥料且精准控制所施加肥料中各元素的比例,使氮元素处于最适反应条件下,做到减少施肥量的同时提高利用率,减少成本的同时提高茶叶品相。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主要包括:施肥时,对定植后茶叶树冠以下田沟位置挖深度为5cm的环形施肥坑,在施肥坑内采用滴灌法施速效肥,对田垄处采用滴灌法施缓释肥,缓释肥施加同时滴灌温度为25℃的离子交换水,所施缓释肥中铝含量为200ppm~700ppm,所施速效肥中氮N单位为ppm、磷P单位为ppm、缓释肥中铝Al单位ppm,含量满足公式0.015(P+N+9.5)/Al1。使用离子交换水目的是除去普通水中的钙镁离子,易于缓释肥与速效肥中氮元素的吸收。当所施加速效肥与缓释肥相应营养元素含量满足上述公式时,叶绿素产生含量高,叶片色泽饱满不产生斑点,茶叶品相优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丹徒区上党婵云生态农业园,未经丹徒区上党婵云生态农业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723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