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磷石膏制备建筑石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71727.8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946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发明(设计)人: | 王术剑;徐欣;邵斌;李旭;任全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高速齐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11/26 | 分类号: | C04B11/26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001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石膏 制备 建筑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固废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磷石膏制备建筑石膏的方法。首先根据磷石膏中水溶磷的含量,确定加入石灰石粉及电石渣粉的混合物的量,然后煅烧得到石膏粉,然后通过向石膏里面添加吸水性的生石灰、聚乙二醇,减弱吸湿对建筑石膏的影响,提高储存期及性能;根据粒径差异,使生石灰包覆在石膏粉上,环境中的水分优先被石灰吸收,最后变成碳酸钙作为保护壳提高建筑石膏的耐水性;同时聚乙二醇作为稳定剂,阻止石膏粉的团聚;同时也作为吸水剂,进一步提高储存期,制备的建筑石膏具有储存时间长、耐水性高、强度大、抗冻性高的性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固废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磷复肥固废磷石膏制备建筑石膏的方法。
背景技术
磷石膏为生产高浓度磷复肥时产生的一种工业副产石膏,主要成分也是二水硫酸钙(CaSO4·2H2O);产生量也快速增加,由2000年的1100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4000多万吨,累计堆存量超过1亿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情况都不令人满意。全世界磷石膏的有效利用率仅为4.5%左右,也就是说全世界每年得到综合利用的磷石膏只有12.6Mt。电石渣,电石水解获取乙炔气后的以氢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废渣。1t电石加水可生成300 kg乙炔气,同时生成10t含固量约12%的工业废液,俗称电石渣浆。
建筑石膏,以β型半水石膏为主要成分,不添加任何外加剂,主要用于制作石膏建筑制品。建筑石膏的主要用途有:制成石膏抹灰材料、各种墙体材料。建筑石膏的密度为2.50-2.80g/cm3,堆积密度为800-1100kg/m3。
磷石膏杂质含量很不稳定,其中酸性杂质严重腐蚀设备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所以造成利用困难。磷石膏的再利用必须经过净化处理,目前公知的净化处理方法是水洗法、中和法和高温闪烧法,水洗法是将磷石膏用清水洗涤1-4次,清除磷石膏中部分游离酸等,然后烘干、造粒,脱水后生产建筑石膏,采用水洗法需消耗大量水,且造成二次污染,同时,水分的存在使得耗能较大。生石灰中和法,此法能有效的中和磷石膏中的游离酸,且生石灰氧化钙不能直接取材于自然界,需在900℃下煅烧石灰石制得,耗能大。高温闪蒸法特点是物料在窑内高温状态下急速通过,磷石膏脱水生成半水石膏粉,磷石膏中有机磷挥发,无机磷变为焦磷酸钙惰性物质,对半水石膏产品性能没有有害作用,经急速冷却形成β型半水石膏粉,缺点是煅烧温度高,能量消耗大,另外该工艺的闪蒸温度控制较为困难,因而产品质量不稳定。
同时建筑石膏具有以下特性:(1)孔隙率大(约占50%-60%),强度低。石膏的理论需水量为18.6%,但为了使石膏具有必要的可塑性,通常加水量达60%-80%,水蒸发后留下大量孔隙,所以孔隙率很大。一等石膏硬化后1天强度约5-8MPa,7天最大强度可达8-12MPa;(2)凝结硬化快。3-5min内即可凝结,终凝不超过30min。在应用时需掺加缓凝剂。如,棚砂、酒石酸钾钠、拧橡酸、聚乙烯醇、石灰活化骨胶或皮胶等。(3)硬化后体积微膨胀,膨胀率约1%。(4)耐水性、抗冻性差。建筑石膏硬化后具有很强的吸湿性,在潮湿环境中,晶体间粘结力削弱,强度显著降低。吸水后受冻,孔隙中水分结冰而是使石膏崩裂。(5)防火性好。遇火灾时,二水石膏的结晶水蒸发,吸收热量,表面生成的无水石膏是良好的绝缘体。
根据强度、细度和凝结时间等技术要求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储存3个月强度降低30%,超过3个月应重新进行质量检验,确定等级。
发明内容
磷石膏的累计堆存量超过1亿吨,针对现有磷石膏的综合开发及其制备建筑石膏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磷石膏制备建筑石膏的方法,通过添加碱性物质,改变磷石膏的酸性;通过添加聚乙二醇、及生石灰,减弱吸湿对建筑石膏的影响,提高储存期及性能,得到高品质建筑石膏。
一种利用磷石膏制备建筑石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预处理:根据磷石膏中水溶磷的含量,向磷石膏中加入石灰石粉及电石渣粉的混合物,粉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高速齐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山东高速齐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717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