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富勒醇及其组合物在制备抗血栓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70879.6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925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陈奎;王玉娇;邢更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33/44 | 分类号: | A61K33/44;A61P7/02;A61P9/10;A61K47/69;A61K9/50;A61K47/46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 代理人: | 张红凤 |
地址: | 10004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富勒醇 及其 组合 制备 血栓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勒醇及其组合物在制备抗血栓药物中的应用,涉及药物技术领域。具体的说,研究了富勒醇C60(OH)X在制备溶解血栓和/或抑制血栓形成药物中的应用,其中,10≤X<40,药物包括富勒醇和/或介孔硅和/或细胞膜;进一步的,又发现一种用于抑制和/或溶解血栓的组合物其组分主要包括富勒醇、介孔硅、红细胞膜和血小板膜,还可以包括溶剂和/或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该组合物在制备抗血栓药物中的应用中,药物可制备成各种剂型,这些剂型所对应的给药量以富勒醇计为0.4mg/kg/天。研究发现富勒醇具有明显的溶栓、抗栓效果,通过生物膜载带富勒醇纳米药物能够增强血栓的靶向性和富集程度,起到良好的溶栓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的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富勒醇及其组合物在制备抗血栓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当病理学进程已经无法由止血调控机制进行调控时,大量的凝血酶将会产生,从而引发血栓的形成。血栓形成是心血管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例如心肌梗死和中风等动脉疾病和静脉血栓栓塞紊乱,血栓的形成导致高发病率和死亡率。除此之外,静脉血栓症是导致癌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血栓的形成和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血小板、纤维蛋白、胶原、组织因子和凝血酶等。当血管壁受损或内皮细胞被破坏,胶原和组织因子暴露在流动的血液中,从而启动了血栓的形成。暴露的胶原引发了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同样的,组织因子的暴露导致了凝血酶的产生。凝血酶不止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同时也可以活化血小板。
血小板激活可以由两种独立的方式进行。研究人员从小鼠身上发现了有两种独立的方式可以分别激活血小板。一种方式为内皮下的胶原暴露启动了血小板的激活;另一种方式为血管壁或流动的血液中所包含的组织因子产生的凝血酶导致了血小板的活化。这两种方式谁占主导作用取决于血小板激活是因为受伤还是因为疾病,但无论是哪种方式占主导,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相同的。
尚未成熟的血栓会在后续招募未受刺激的血小板,但是并不是所有招募过来的血小板最终都会形成血栓,一部分血小板还会脱离血栓部位。简而言之,血栓的形成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血小板会粘附在血栓部位,而另一些血小板则从血栓部位分离。血栓凝结块的组成或结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剪切力、流动性、波动和循环中血小板的数量等因素。
急性炎症和感染、内毒素血症和败血症等会导致血液形成高凝状态。当调节机制已经无法进行调控时,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继而发生,伴随着大量消耗凝血相关蛋白和血小板,最终导致出血的情况。而病人处于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状态时,相比于出血,血栓的形成情况更为严峻。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互相关联,并相互加强。
组织因子可以在体内循环的携带组织因子的微颗粒、单核细胞和活化的内皮细胞上进行表达。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破坏。在正常血液中无法检测出组织因子的活性,然而在健康的人体内存在携带组织因子的微颗粒。微颗粒携带的组织因子在被招募到血管损伤位点时会被激活。处于病态的微颗粒可以携带活化的组织因子,可能会导致血栓栓塞的发生。肿瘤细胞或炎症细胞产生的携带组织因子的微颗粒可以导致血栓的发生,携带活化的组织因子的微颗粒可以被用作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的生物标志物。癌症增加血栓风险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肿瘤部位的组织因子激活了凝血途径;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了凝血因子X;黏性糖蛋白的产生;MET致癌基因的激活以及肿瘤衍生的携带组织因子的微颗粒。
如果动脉粥样硬化没有导致血栓形成(急性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致病过程),那么动脉粥样硬化将属于一种慢性病,该病与血管狭窄病变导致靶器官血流减少有关,不会导致高死亡率。冠状动脉壁上长期的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具有扩散的趋势,并且该趋势与斑块是否具有梗阻能力相关。目前的假设是,斑块纤维帽的破裂将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蛋白暴露于血液,从而引发血栓形成,该步骤先于含脂质巨噬细胞包含的组织因子暴露,或二者同时发生。组织因子是动脉粥样化的组成部分,并且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冠状动脉损伤动物模型中,组织因子抑制剂的使用有效减小了血栓的尺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708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鞣花酸-蒙脱石泡腾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鲜动物类冷冻干燥破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