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上下模压模机及上下模压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69881.1 | 申请日: | 2019-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537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肖智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德化集发轻工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3/04 | 分类号: | B28B3/04 |
代理公司: | 泉州君典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39 | 代理人: | 傅家强 |
地址: | 362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压模 摆臂 第一驱动机构 联动机构 驱动机构 传统的 后模具 旋转台 压合线 压模机 底座 取下 压模 模具 | ||
本发明提出一种上下模压模机,包括底座、第一摆臂、第二摆臂、联动机构、模具旋转台、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通过上下模压模取代传统的左右模压模,在压模质量不变的前提下,解决左右模压模后模具卡于压模机内难以取下和压合线明显的问题,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上下模压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陶瓷器皿成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上下模压模机及上下模压模方法。
背景技术
陶瓷器皿成型是陶瓷制作工艺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手工成型速度慢、产量低且质量不稳定,现有机械压模代替手工压模成型。机械压模多为左右模压模,将左右模合并后套入压模机内卡紧压模,工艺简单且压模质量稳定,但是由于在压模过程中左右模容易卡死于压模机内,难以拆卸,拆卸不当甚至造成模具或产品的损坏;左右模制作不够精密则会导致产品上有明显的压合线,影响产品外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上下模压模机及上下模压模方法,通过上下模压模取代传统的左右模压模,在压模质量不变的前提下,解决左右模压模后模具卡于压模机内难以取下和压合线明显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上下模压模机,包括底座、第一摆臂、第二摆臂、联动机构、模具旋转台、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模具旋转台可转动设置在底座上,第一驱动机构连接并驱动模具旋转台旋转,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通过同一枢转轴可摆动地设置在底座上,第二驱动机构连接并驱动第一摆臂摆动,联动机构设置在第一摆臂后端与第二摆臂后端之间用于带动第二摆臂同步摆动,第一摆臂的前端设置有旋压头,第二摆臂的前端设置有可转动的压环,第二摆臂的前端可摆动至压环压住模具的顶部,第一摆臂的前端可摆动至旋压头穿过压环伸入模具中对坯料进行旋压。
进一步的,所述联动机构包括导向孔、连杆、支撑杆、第一复位弹簧,导向孔设置在第一摆臂的后端,支撑杆活动套设在导向孔中,连杆一端与第二摆臂的后端枢转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杆的一端枢转连接,第一复位弹簧套设在导向孔至连杆之间的支撑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配重块、驱动电机、主轴、第一凸轮,配重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摆臂的后端,主轴可转动设置在底座上,第一凸轮设置在主轴上,第二驱动电机连接并驱动主轴转动,所述第一摆臂后端设置有与第一凸轮配合的凸轮轴承。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摆臂包括前段和后段,前段可前后移动地设置在后段上,第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前段在旋压头伸入模具后向后移动一段距离以对坯料进行旋压,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二凸轮、驱动臂和第二复位弹簧,驱动臂通过所述枢转轴可摆动设置在底座上,第二凸轮设置在主轴上,驱动臂下端通过凸轮轴承与第二凸轮滚动接触,驱动臂上端与前段活动连接,第二复位弹簧设置在前段与后段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压环通过轴承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摆臂的前端。
一种上下模压模方法,用于对上下配合的上下模进行压模,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A、放置坯料:将坯料放入模具内,模具放置于模具旋转台上,模具随模具旋转台旋转,此时压模机压环和旋压头均与模具分离;
B、压环压合:压环压住模具的顶部,压环随模具旋转,此时旋压头与模具分离;
C、旋压头压入:旋压头穿过压环伸入模具中;
D、旋压头后移:旋压头向后移动一段距离以对坯料进行旋压;
E、装置复位:完成压模后旋压头前移复位,旋压头与模具分离复位,压环与模具分离复位:
F、取出产品:将模具取出并将压模成品取出。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德化集发轻工机械有限公司,未经福建德化集发轻工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98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