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压振动锤击沉管的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69672.7 | 申请日: | 2019-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878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黄超;夏受明;张宏武;张海军;余平;詹银安;朱书诚;吕秋杰;方声斌;冉杰;肖煜成;吴淼;吕大伟;刘泳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二航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8 | 分类号: | E02D5/38;E02D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王莹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经济技术开***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 振动 击沉 混凝土 灌注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压振动锤击沉管的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测量放线;2)套管沉入;3)旋挖装置钻孔;4)安装钢筋笼;5)第一次灌注混凝土:通过灌注导管向所有所述钢筋笼的灌注桩孔内灌注混凝土至孔口,对所述灌注导管的上部分进行拆除,保留所述灌注导管的下部分在桩身混凝土内,所述灌注导管的下部分的长度控制在4m~8m,并把所述灌注导管固定在所述套管,开启所述液压振动锤振动并向上向上拔出所述套管,当所述套管管顶标高与地面标高之差为3m~5m时,停止拨出和振动,并固定所述套管,完成第一次混凝土灌注;6)第二次灌注混凝土;7)套管拔出。该施工方法施工稳定性好、施工效率高且施工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振动锤击沉管的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沉管灌注桩是土木建筑工程中众多类型桩基础中的一种,其采用与桩的设计尺寸相适应的钢管(即套管),在端部套上桩尖后沉入土中后,在套管内吊放钢筋骨架,然后边浇筑混凝土边振动或锤击拔管,利用拔管时的振动捣实混凝土而形成所需要的灌注桩。这种施工方法常用于存在地下水、流砂、淤泥的环境。
传统的沉入混凝土预制桩的施工方法有锤击沉桩法和静压沉桩法。但是,锤击沉桩法在沉桩过程中噪声高,振动大,油烟多和油污飞溅,进而在城区的住宅群及公共建筑群等施工受到很大限制;而静压沉桩法采用的压桩设备和配重较笨重,桩底沉渣厚度较难控制,施工稳定性差,施工效率低,且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施工稳定性好、施工效率高且施工成本低的一种液压振动锤击沉管的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方法。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液压振动锤击沉管的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测量放线:对施工段内进行测量放线,确定灌注桩施工位;
2)套管沉入:采用起重装置吊起液压振动锤,所述液压振动锤夹住套管,并向所述灌注桩施工位中将套管压入土质地基中直至中风化岩层,压入过程中,根据土壤种类调整液压振动锤的偏心力矩;
3)旋挖装置钻孔:对所述套管所在位置进行清理,并在套管内旋挖钻孔取土,直至灌注桩设定深度,形成灌注桩孔;
4)安装钢筋笼:向所述灌注桩孔内安放钢筋笼;
5)第一次灌注混凝土:通过灌注导管向所有所述钢筋笼的灌注桩孔内灌注混凝土至孔口,对所述灌注导管的上部分进行拆除,保留所述灌注导管的下部分在桩身混凝土内,所述灌注导管的下部分的长度控制在4~8m,并把所述灌注导管固定在所述套管,开启所述液压振动锤振动并向上拔出所述套管,当所述套管管顶标高与地面标高之差为 3m~5m时,停止拔出和振动,并固定所述套管,完成第一次混凝土灌注;
6)第二次灌注混凝土:通过灌注导管向所述灌注桩孔内缓慢灌注混凝土至孔口,控制灌注导管在混凝土的高度为1.5m~3.5m,当混凝土顶部标高与套管顶部标高的之差为100mm~300mm时,停止灌注混凝土,完成第二次混凝土灌注;
7)套管拔出:开启所述液压振动锤振动并向上完全拔出所述套管,即完成混凝土灌注桩施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管沉入的步骤具体包括:1)选择振动频率,在偏心矩为零时启动所述液压振动锤;2)在偏心力矩为最大偏心力矩的10%~20%时起振;3)逐级调节按最大偏心力矩的30%~40%递增激振力;4)在停止振动前使偏心力矩自动回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3)中先通过螺旋钻清理所述套管内地下水位上方的渣土,再通过旋挖钻机清理所述灌注桩孔内渣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灌注导管与所述套管通过弹性连接绳固定,所述弹性连接绳的长度为0.4m~0.8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二航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二航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96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