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糯小麦育种选择效率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66960.7 | 申请日: | 2019-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998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马强;黄宗玲;李伯群;周凤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H1/04 |
代理公司: | 成都方圆聿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41 | 代理人: | 胡文莉 |
地址: | 401329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糯小麦 转育 育种选择 常规杂交 籽粒 测交 回交 碘液染色 回交转育 有效解决 籽粒颜色 角质率 糯性 品系 新品种 小麦 群体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糯小麦育种选择效率的方法,利用糯小麦回交转育或测交转育增加分离时代中糯性籽粒比例,再经过碘液染色鉴定,可将育种选择效率由常规杂交F2的1.56%提高到回交BC1F2或测交F2的12.5%,显著提高了糯小麦育种选择效率。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适用于将不同籽粒角质率、籽粒颜色的普通小麦转育成糯小麦新品种或品系,通过回交BC1F2或测交F2将糯小麦转育选择效率比常规杂交转育F2提高了10.94%,有效解决糯小麦常规杂交转育F2籽粒群体中糯小麦比例极低的难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糯小麦育种选择效率的方法,属于糯小麦遗传育种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通过回交BC1F2或测交F2增加糯性籽粒比例来提高糯小麦转育选择效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最大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消费市场对小麦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小麦淀粉约占籽粒58%-76%,并由70%-80%支链淀粉和20%-30%直链淀粉组成。合理调整淀粉组成比例,对提高小麦食用、加工和商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Waxy蛋白)控制着小麦籽粒胚乳直链淀粉合成,而Waxy蛋白由7AS、4AL和7DS染色体上基因Wx-A1、Wx-B1和Wx-D1控制,当这3个基因缺失为糯性隐性基因wx-A1、wx-B1和wx-D1时,将导致籽粒胚乳支链淀粉含量极高和直链淀粉含量极低(<2%),表现为糯小麦。1995年Nakamura等人工创制含3对糯性隐性基因的糯小麦新型种质资源。
由于糯小麦具有3对糯性隐性基因、直链淀粉含量极低和支链淀粉含量极高等特点,因而常用分子标记法和碘液染色法鉴定糯小麦常规杂交转育F2中糯性籽粒。其中,分子标记法通过检测3对糯性隐性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来辅助选择糯小麦,该方法具有精准鉴定糯小麦糯性基因和不受环境干扰等优点。碘液染色法是利用碘遇直链淀粉呈现深蓝色、遇支链淀粉呈现棕红色的特点区分普通小麦和糯小麦,育种实践中通过横向切开籽粒远胚端后,碘液染色籽粒剖面胚乳进行糯性鉴定。
在传统糯小麦转育方法中,鉴定普通小麦与糯小麦常规杂交转育F2中糯性籽粒选择效率极低,理论上普通小麦:部分糯小麦:糯小麦=1:62:1,即糯小麦籽粒仅占1.56%。鉴定糯性用分子标记法需提取F2单株幼苗DNA,具有时间长、鉴定成本高、选择效率极低等缺点而应用较少;用碘液染色法也存在切籽粒费时、选择效率极低和种子损伤降低发芽率等问题。综上所述,传统糯小麦常规杂交转育的技术缺陷十分明显,育种选择效率也极低。通过糯小麦回交转育BC1F2或测交转育F2可明显提高转育群体中糯性籽粒比例,部分糯小麦:糯小麦=7:1,糯小麦籽粒占12.5%,再结合碘液染色鉴定,已成为加快糯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和提高育种选择效率的关键。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应用该项技术开展糯小麦转育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糯小麦育种选择效率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糯小麦回交转育BC1F2或测交转育F2比常规杂交F2增加了糯性籽粒的比例,再经过碘液染色鉴定,可将育种选择效率由常规杂交F2的1.56%增加到回交BC1F2或测交F2的12.5%,显著提高了糯小麦育种选择效率。
本发明采用碘液染色鉴定糯小麦回交转育BC1F2或测交转育F2糯性籽粒来提高糯小麦育种选择效率的方法,完成糯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或品系选育,具体的技术方案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未经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69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马泡瓜改良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的选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