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扫描电镜界定热液型铀矿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63750.2 | 申请日: | 2019-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083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邱林飞;吴迪;丁波;李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3/2202 | 分类号: | G01N23/2202;G01N23/2252;G01N21/84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闫兆梅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扫描电镜 界定 热液 铀矿 成矿 流体 包裹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扫描电镜界定热液型铀矿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的方法,如下:磨制铀矿样品双面抛光的流体包裹体片;观察上述流体包裹体及矿物包裹体,生成矿物微裂隙中同时发育次生流体包裹体和矿物包裹体区域的单偏光图、反射光图、正交偏光图,并圈定该区域;将上述圈定的含有流体包裹体和矿物包裹体的区域进行喷碳处理;将喷碳处理后的含有流体包裹体和矿物包裹体的区域进行扫描电镜能谱MAPPING分析,得到待测区组分的二维特征图;根据单偏光图、正交偏光图、反射光图、二维特征图,构建流体包裹体与矿物包裹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判定包裹体是否为铀成矿期流体包裹体。本发明的方法解决了热液型铀矿成矿期流体包裹体无法确定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扫描电镜界定热液型铀矿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含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的,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的那一部分物质。流体包裹体研究,可以还原成矿(成岩、成藏)物理—化学条件、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是探讨矿床成因、总结成矿模式的重要方法。
毫无疑问,流体包裹体作为成矿流体保存下来的直接样品,依据其可测得成矿流体的温度、压力、成分等特征,判断成矿流体的性质与来源,研究矿床的成因,是成矿作用的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热液型铀矿一般受热液蚀变作用形成于火山岩或花岗岩构造裂隙中,成矿作用晚于成岩作用,成矿作用过程中构造和流体的活动强烈,岩石破碎并发生强烈蚀变。以往,大部分研究者选择与矿“同期”形成的透明热液脉体(如萤石脉、石英脉等)为对象,找到热液脉体的“原生包裹体”进行测试。可以肯定的是,矿体附近的透明热液脉体往往是成矿晚期或期后残余流体沉淀而形成的,其中的包裹体难以真正的代表成矿期流体包裹体。事实上,只要是与铀矿物同期形成的包裹体即可代表成矿流体,构造-热液流体活动与成矿作用过程中,会因构造作用使围岩产生微裂隙,沿微裂隙往往会同时捕获流体包裹体和成矿物质。与铀矿共生、形成围岩石英矿物(或斑晶)微裂隙中的流体包裹体,它“记录”了成矿作用高峰流体活动的信息,可以准确代表成矿流体,但如何识别是以往研究的难点,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判别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可具体操作的扫描电镜界定热液型铀矿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的方法,解决了热液型铀矿成矿期流体包裹体无法确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扫描电镜界定热液型铀矿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的方法,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对热液型铀矿样品进行制片,磨制热液型铀矿样品双面抛光的流体包裹体片;
步骤(2)、观察上述步骤(1)中得到的热液型铀矿样品包裹体片中流体包裹体及矿物包裹体,生成矿物微裂隙中同时发育次生流体包裹体和矿物包裹体区域的单偏光图、反射光图、正交偏光图,并圈定该区域;
步骤(3)、将上述步骤(2)中得到的圈定后的含有流体包裹体和共生矿物包裹体区域进行喷涂处理,以使其导电;
步骤(4)、将上述步骤(3)中喷碳处理后的含有流体包裹体和共生矿物包裹体的区域进行扫描电镜能谱MAPPING分析,得到待测区组分的二维特征图;
步骤(5)、根据步骤(2)中得到的单偏光图、正交偏光图、反射光图,以及步骤(4)中得到的二维特征图,构建流体包裹体与矿物包裹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判定包裹体是否为铀成矿期流体包裹体。
所述的热液型铀矿为围岩为火山岩或花岗岩的富铀岩石。
所述的步骤(1)中流体包裹体片厚度介于为0.08mm~0.2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未经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37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