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出土古尸或骨骸的塑化保存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62610.3 | 申请日: | 2019-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502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刘靖;陈凌枫;曾满红;张黎;罗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药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1/00 | 分类号: | A01N1/00 |
代理公司: | 佛山帮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87 | 代理人: | 颜春艳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学***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骨骸 塑化 保存 混合液 有机硅弹性体 有机玻璃盒 紫外灯照射 安全环保 固定封装 甲醛浸泡 一次成型 自然晾干 订制 脱脂 固化剂 塑化剂 透明的 有效地 文物 乙醇 丙酮 常压 虫蛀 发霉 塑型 涂抹 移入 固化 加热 梯级 脱水 搬运 清洗 硬化 变形 消毒 变质 展览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出土古尸或骨骸的塑化保存方法,包括:S1、对古尸或骨骸清洗和消毒,然后甲醛浸泡;S2、将古尸或骨骸转移到盛有乙醇与丙酮的梯级浓度混合液中脱水脱脂;S3、将古尸或骨骸移入盛有塑化剂中进行塑化;S4、将古尸或骨骸自然晾干,将固化剂混合液反复多次涂抹于文物的表面,加热至30‑35℃、常压、紫外灯照射条件下,促其硬化塑型,固化后古尸和骨骸会形成透明的有机硅弹性体;S5、将塑化后的古尸或骨骸固定封装于订制的有机玻璃盒内。本发明能有效地防止古尸和骨骸等文物的变质、变形、发霉和虫蛀等,同时,塑化保存一次成型、安全环保、便于的搬运、保存和展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古尸或骨骸的保存方法,特别是指一种出土古尸或骨骸的塑化保存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类文物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出土的古尸、骨骸等文物极易受环境的改变而损毁甚至消失,历来是文物保护领域的难点。目前对出土的古尸和骨骸等文物多沿用传统的药物浸泡或真空封存等方法。但传统技术保存的文物易发生变质、变形、变色和虫蛀等现象,且耗时费力,易造成环境污染,有损于人的健康,不利于文物的包装、保管、运输和展览,制约了文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生物塑化技术是由德国生物学家Hargens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所发明[1,2]。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该技术引进入我国后,迅速为国内多家医药院校所借鉴并应用于人体标本的保存,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之中广泛应用[3,4,5]。生物塑化技术的原理是:首先利用高渗透脱水物质置换组织细胞内的水分,然后,再用高分子塑化剂置换出高渗透脱水物质,塑化剂通过真空渗透进入生物体内并固化,从而保存了组织细胞的形态,最后通过硬化处理,使组织塑化。具体方法是,将固定好的标本要经过酒精和丙酮混合液脱水,再用具有高蒸发压、低沸点(沸点为56℃)特性的中间剂丙酮(丙酮具有脱水和脱脂的双重作用)把水和脂类置换出来。在真空负压条件下,丙酮从组织中游离出来,由液体变成气体经真空泵排出,硅胶单体渗透到人体标本的组织结构内,丙酮从组织中逸出后形成的空间由塑化剂填充,再用固化剂将塑化剂固化,从而形成固体纤维支架,塑化后的人体标本具有近似塑料的性能,可以长时间保存,用于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广东药科大学张德兴、张文光等将生物塑化技术进行改进并成功地应用于文物保护方面,应用这种文物的塑化保存方法与广东省多家文博部门合作,在文物保护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6,7,8,9,10]。经过近20年的应用,生物塑化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应用的缺点也日暴露出来,主要是用原方法保存的文物长时间后易变形、发霉、变色和虫蛀等现象发生。因此探索和改进生物塑化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就有其必要性。
关键词及解释:
生物塑化技术:是一种使生物类标本经过一系列特殊处理转变为具有塑料性质的技术方法。
古尸:指出土的文物,是具有一定年代的古人尸体。
骨骸:指出土的文物,是具有一定年代的古人骨骼,或称为遗骸。
参考文献:
1.Hargens GV,Tiedemann K,Kriz W.The current patential ofplastination.Ant Embryol(review),1987,175:411-417.
2.Bickley HC,Hargens GV.An improved method for the preservation ofteaching speciments.Arch Pathol Taf Med,1981,105:674~679.
3.张绍祥,刘正津,何光篪.生物塑化技术在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6,18:230.
4.张德兴,张文光,汪华侨.塑化标本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解剖学研究,1999,21:142-14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药科大学,未经广东药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26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