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IPv6的OTN、PTN、IPRAN、SPN及PON网络自动部署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562305.4 | 申请日: | 2019-06-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337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 发明(设计)人: | 杨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奥普泰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41/0213 | 分类号: | H04L41/0213;H04L41/0803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胡逸然 |
| 地址: | 401120 重庆市渝***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ipv6 otn ptn ipran spn pon 网络 自动 部署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IPv6的OTN、PTN、IPRAN、SPN及PON网络自动部署的方法,包括:目标设备通过EUI‑64规则生成全球单播地址,中继设备接收目标设备发送NDP报文;将NDP报发送至网管或控制器;网管解封NDP报文,获取设备管理IP;网管通过SNMP协议将中继设备与目标设备连接的端口加入到管理vlan中;网管回复Router Solicitation报文,并通过中继设备发送至目标设备;控制器收到目标设备的反馈的Router Advertisement报文后,通过SNMP协议或netconf协议与目标设备连接;在SDN网络环境中还需通过netconf协议与目标设备连接后,将控制器的IP、端口号配置到目标设备上,并使能目标设备与控制器的openflow连接。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不需要使用DHCP,降低了分配管理IP过程中的系统开销,提高了效率,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和透明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通信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IPv6的OTN、PTN、IPRAN、SPN及PON网络自动部署的方法。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在现有技术中,采用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动态主机设置协议)方式为各个设备分配管理IP。网管或控制器需要通过内部的通知机制和DHCP服务同步设备IP及厂家信息用于建立控制器到设备的管理连接。
然而,上述方式存在如下缺点:1、设备需要通过复杂的DHCP报文交换才能获得管理IP,增加了系统开销,同时还降低了效率;2、使用DHCP服务需要使用额外的系统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完全依赖于DHCP服务);3、需要使用内部的DC和DHCP服务的同步机制,降低了系统的透明性。
因此,如何降低分配管理IP过程中的系统开销,提高效率,提高系统稳定性和透明性,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降低分配管理IP过程中的系统开销,提高效率,提高系统稳定性和透明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IPv6的OTN、PTN、IPRAN、SPN及PON网络自动部署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中继设备接收目标设备发送NDP报文,NDP报文包括设备管理IP、链路信息、设备信息;
若中继设备已与网管或控制器建立连接,将NDP报文发送至网管或控制器;
控制器解封NDP报文,获取设备管理IP、链路信息、设备信息;
控制器通过SNMP协议或netconf协议将中继设备与目标设备连接的端口加入到管理vlan中;
控制器通过将Router Solicitation报文,通过中继设备发送至目标设备,发送过程中确认中继设备与目标设备连接的端口;
控制器收到目标设备的反馈的Router Advertisement报文后,通过SNMP协议或netconf协议与目标设备连接;
SDN网络环境下还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netconf协议与目标设备连接后,将控制器的IP、端口号配置到目标设备上,并使能目标设备与控制器的openflow 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
目标设备上电后,设定目标设备为混杂模式,配置管理vlan,生成目标设备管理IP,将目标设备的接口加入到FF05:0:0:0:0:0:0:2多播组;
目标设备向所有连接的端口发送携带管理VLAN的Neighbor Advertisements,目的地址为FF05:0:0:0:0:0:0:2多播组,每次发送间隔NDPRetransTimer毫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奥普泰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奥普泰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23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