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黍子藻礁的人工接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60727.8 | 申请日: | 2019-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919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刘玮;吴海一;辛美丽;丁刚;吕芳;李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G33/00 | 分类号: | A01G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21 | 代理人: | 夏燕 |
地址: | 266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黍子 人工 接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黍子藻礁的人工接种方法,属于海藻保育及自然资源人工修复领域。本发明将藻礁表面进行特化处理,同时将收集的海黍子受精卵液与海藻酸钠溶液混合后制成黏着液,使黏着液具有一定的黏着能力,可提高受精卵在藻礁表面上的附着率,藻礁上涂布黏着液后,再覆上一层由聚乙烯醇制备的凝胶保护层即可完成藻礁接种。利用该技术方法能降低海藻受精卵及幼苗脱苗率,同时缩短藻礁接种过程,提高工作效率;黏着液及保护层材料无生物毒性,对海藻幼苗及环境生物无危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黍子藻礁的人工接种的技术方法,尤其是一种用于海黍子藻礁人工增殖的人工接种方法,属于海藻保育及自然资源人工修复领域。
背景技术
海黍子是中国沿海常见海藻种类,主要分布于潮下带1-4m。由于其常在水下聚集生长形成藻场,为小型无脊椎动物及近岸鱼类提供栖息、觅食、孵化场所,因此海黍子在近海具有重要生态价值。但是近年来随着自然海岸线的过度开发,海黍子自然资源受损严重,亟待人工养护和恢复。海黍子藻礁是人工补育海藻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其中将海黍子幼体接种到藻礁是最为重要的技术环节之一。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将收集的海黍子受精卵直接泼洒在藻礁上,在人工条件下待海黍子幼苗在藻礁上生长附着牢固才能完成藻礁接种过程。该技术过程存在耗时长、成本高、受精卵利用率较低等技术缺点。
现有技术中海黍子藻礁人工接种存在以下技术缺陷:1)藻礁接种时间长。采用现有技术进行藻礁接种,在将海黍子受精卵泼洒在藻礁上后,需要经过一个幼苗生长固着阶段,当幼苗生长至一定大小时才能基本完成藻礁接种工作,一般来说这个过程需要5-15天;2)现有技术接种成本高。由于藻礁上的海黍子幼苗需要经过一个阶段的人工培育,在此期间为海黍子幼苗生长提供合适的光照、水流等条件,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因此藻礁接种的成本相对较高;3)现有技术接种方法海黍子受精卵利用率较低。由于海黍子受精卵不具有鞭毛,无游动性,因此在流水培养阶段部分发育迟缓的幼苗会被从藻礁上冲脱,造成海黍子受精卵利用率低的问题。而为了避免出苗不均的情况,往往又会采用过量密度的海黍子受精卵进行接种操作,但藻礁上幼苗密度过高的区域在人工培育后期,幼苗个体偏小,藻礁投放海区后成苗率也较低,因而藻礁接种方式必然导致海黍子受精卵利用率低下。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海黍子藻礁人工接种仍存在较大缺陷,严重制约了海黍子人工增殖效率,开发高效的海黍子藻礁人工接种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海黍子藻礁的人工接种方法,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主要包括:1)避免海黍子人工培育过程中藻礁上的幼苗易被水流冲脱的风险;2)缩短藻礁接种时间;3)省去海黍子幼苗人工培育阶段,降低接种成本;4)避免藻礁投放初期杂藻生长,提高接种海黍子的成苗率。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上述技术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海黍子藻礁的人工接种方法,将藻礁表面进行特化处理,同时将收集的海黍子受精卵液与海藻酸钠溶液混合后制成黏着液,使黏着液具有一定的黏着能力,可辅助尚未萌发的海黍子受精卵固着在藻礁表面,藻礁上涂布黏着液后,再覆上一层由聚乙烯醇制备的凝胶保护层,即可完成藻礁接种。利用该技术方法能降低海藻受精卵及幼苗脱苗率,同时缩短藻礁接种过程,提高工作效率;黏着液及保护层材料无生物毒性,对海藻幼苗及环境生物无危害。
上述海黍子藻礁的人工接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藻礁表面处理:藻礁制备时藻礁表面采用砂粒与水泥混合制成,礁体接种前需用砂滤海水浸润后,晾干表面水分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未经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07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