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伏并网变压器的匹配方法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556506.3 | 申请日: | 2019-06-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777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 发明(设计)人: | 方俊峰;张彦虎;邹绍琨;周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H02J3/38;H01F38/00;G06F30/20;G06Q50/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林哲生 |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并网 变压器 匹配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伏并网变压器的匹配方法及装置,调用光伏发电系统的光伏电站模型,仿真计算预设周期内不同时刻逆变器交流侧的输出功率;分别依据预设变压器库中每个光伏并网变压器的效率参数和所述预设周期内不同时刻逆变器交流侧的输出功率,计算预设周期内每个光伏并网变压器高压侧的发电量,其中,预设变压器库中不同光伏并网变压器的效率参数不同;分别根据每个光伏并网变压器的价格以及在预设周期内高压侧的发电量,计算每个光伏并网变压器对应的光伏发电系统的度电成本;将度电成本最低值对应的光伏并网变压器确定为与光伏发电系统相匹配的光伏并网变压器,实现了光伏发电系统利益最大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光伏并网变压器的匹配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光伏发电系统是一种采用光伏发电设备、逆变器、光伏并网变压器等设备组成的、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的发电系统。
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是由太阳能资源特性和光伏发电系统的设备特性共同决定的,光伏并网变压器作为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对整个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目前市面上存在着大量不同型号、不同价格的光伏并网变压器,在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阶段,如何为光伏发电系统匹配最优的光伏并网变压器,使光伏发电系统利益最大化,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伏并网变压器的匹配方法及装置,综合考虑光伏并网变压器的效率参数对光伏发电系统发电量的影响,以及光伏并网变压器价格,为光伏发电系统匹配度电成本最低的光伏并网变压器,实现光伏发电系统的利益最大化。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光伏并网变压器的匹配方法,包括:
调用光伏发电系统的光伏电站模型,仿真计算预设周期内不同时刻逆变器交流侧的输出功率;
分别依据预设变压器库中每个光伏并网变压器的效率参数和所述预设周期内不同时刻逆变器交流侧的输出功率,计算所述预设周期内每个光伏并网变压器高压侧的发电量,其中,所述预设变压器库中不同光伏并网变压器的效率参数不同;
分别根据每个光伏并网变压器的价格以及在所述预设周期内高压侧的发电量,计算每个光伏并网变压器对应的光伏发电系统的度电成本;
将度电成本最低值对应的光伏并网变压器确定为与光伏发电系统相匹配的光伏并网变压器。
可选的,所述调用光伏发电系统的光伏电站模型,仿真计算预设周期内不同时刻逆变器交流侧的输出功率,包括:
将光伏发电系统所在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气象数据均值输入所述光伏电站模型,仿真计算预设周期内不同时刻逆变器交流侧的输出功率,其中,所述光伏电站模型是依据光伏发电系统所在地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组件的排布构建的。
可选的,效率参数包括空负损耗和负载损耗,所述预设变压器库中光伏并网变压器的效率参数值的上限为1级能耗光伏变压器的效率参数,所述预设变压器库中光伏并网变压器的效率参数值的下限为3级能耗光伏变压器的效率参数,所述预设变压器库中每相邻两个光伏并网变压器间的效率参数值的差值相同。
可选的,所述分别依据预设变压器库中每个光伏并网变压器的效率参数和所述预设周期内不同时刻逆变器交流侧的输出功率,计算所述预设周期内每个光伏并网变压器高压侧的发电量,包括:
依据所述预设周期内不同时刻逆变器交流侧的输出功率,计算所述预设周期内不同时刻光伏并网变压器低压侧的输入功率;
根据所述预设变压器库中每个光伏并网变压器的效率参数和容量、所述预设周期内不同时刻光伏并网变压器低压侧的输入功率,计算所述预设周期内不同时刻每个光伏并网变压器的效率,其中,每个光伏并网变压器的容量都与逆变器容量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合肥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565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