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速列车用石墨烯铜受电弓滑板材料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48311.4 | 申请日: | 2019-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383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杨连威;王瑞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1/00 | 分类号: | B22F1/00;B22F3/14;B22F5/00;B60L5/20;C22C49/02;C22C49/14;C22C47/14;C22C101/10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陈玲玉;梅洪玉 |
地址: | 11081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速 列车 石墨 烯铜受电弓 滑板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速列车用石墨烯铜受电弓滑板材料及制备方法,该滑板以石墨烯为增强材料,以铜铁为基体材料,以焦炭粉和石墨纤维等为自润滑耐磨材料,以钛、钨、钼等为添加剂。将所有组分均匀混合后,采用热压的方法直接成型。本发明制备的受电弓滑板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耐磨性、抗冲击性和耐烧蚀等优点,同时对接触网导线磨耗很小。该滑板不仅制备工艺简单,而且性能远远好于常规的碳滑板和浸金属滑板。该滑板材料不仅适合做高铁和动车类高速列车的受电弓滑板,而且也适合做地铁等低速车的电接触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材料领域,涉及高性能石墨烯铜受电弓滑板材料的制备方法,可用于高铁和动车等高速列车上,也可用于城市地铁等低速列车上。
背景技术
受电弓滑板简称滑板,它是高铁和动车等列车上的重要集电元件。滑板安装在受电弓上,直接与接触网导线接触,通过受电弓滑板与输电网线的接触,将输电网上的电流引导下来,传输给机车供电系统,来维持电力机车正常运行。因此要求滑板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耐磨性和抗冲击韧性等性能,同时要求滑板对接触网导线磨耗尽可能的低。随着高铁的迅速发展,提高滑板性能成为了国内外的研发重点之一。
当前常用的滑板主要有三种类型:碳滑板、粉末冶金滑板和浸金属碳滑板。碳滑板具有良好的耐磨性,但电阻率高,抗冲击能力很差,容易断裂。粉末冶金滑板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抗冲击韧性,但对接触网导线磨损严重,造成接触网出现断网故障。浸金属碳滑板比碳滑板具有更高的导电率和冲击韧性,但是它对接触网导线磨耗也很严重,运行过程中也容易折断。为了解决上述受电弓滑板在使用方面的不足,相继研制开发了各种改进型的受电弓滑板,如铝包碳滑板,碳纤维增强碳滑板,石墨增强铝滑板等,尽管性能有所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
如公开号为CN108422868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力机车用碳—碳复合材料受电弓滑板,该滑板以碳纤维布、酚醛树脂、丁腈橡胶和石墨粉作为连续相,以短切碳纤维和铜纤维作为增强相制备碳纤维复合材料,不仅制备工艺复杂,而且滑板的电阻率偏高。
公开号为CN108503363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碳-碳复合材料的受电弓碳滑板及其制备方法,该滑板以碳、沥青焦、半补强炭黑、石墨和粘接剂为原料,通过挤出成型和生坯焙烧等复杂工艺制备而成,虽然耐磨性能较好,但是强度差,电阻率高。
公开号为CN105272254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受电弓碳滑板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滑板以电解石墨烯、半补强炭黑和针状石油焦等为原料,其制备方法包括混捏、成型、一次焙烧、浸渍和二次焙烧等过程。该滑板虽然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但是该滑板的制备工艺很繁琐,而且滑板的综合性能并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出一种高性能的受电弓滑板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滑板材料以石墨烯为增强材料,以铜铁为基体材料,以焦炭粉和石墨纤维等为自润滑耐磨材料,以钛、钨、钼等为添加剂。将所有组分均匀混合后,采用热压的方法直接成型。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速列车用石墨烯铜受电弓滑板材料,该材料各成分的质量比为:石墨烯2.0-11.0wt%、铜粉30.5-60.5wt%、铁粉1.0-19.0wt%、焦炭8.0-37.0wt%、碳纳米管1.0-5.0wt%、石墨纤维0.4-6.2wt%、添加剂0.06~0.25wt%。
上述添加剂为600目-800目的钛粉、800目-1200目的钨粉和900目-1200目的钼粉混合而成,钛粉、钨粉和钼粉质量比为1:3:5。
进一步地,上述所用的铜粉的粒度为400-600目,铁粉的粒度为900-1200目。
进一步地,上述所用的碳纳米管为单壁或多壁,直径为2~10nm,长度为0.5~8μm。
进一步地,上述所用焦炭的粒度为100~400目,石墨纤维为高强型纤维,直径为4~8μm,长度为0.5~3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483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