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屏交互方法及交互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47620.X | 申请日: | 2019-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307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7 |
发明(设计)人: | 徐婷婷;周阳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博泰悦臻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14 | 分类号: | G06F3/14;G06F3/0484;G06F3/04883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王华英 |
地址: | 201822 上海市嘉定区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屏 交互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双屏交互方法,应用于智能座舱内的车机,所述车机上安装有第一显示屏和第二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获取在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上启动的应用运行窗口;
步骤S2,在应用运行窗口内判断是否检测到触点动作,若是,则所述应用的运行窗口确定为目标运行窗口,执行步骤S3,若否,则执行步骤S5;
步骤S3,获取触点轨迹和目标运行窗口在所述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上所展示的窗口宽度,判断所述触点轨迹和所述目标运行窗口在所述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上所展示的窗口宽度是否满足预设交互条件,若是,则执行步骤S4,若否,则执行步骤S5;
步骤S4,将所述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内的目标运行窗口互换至第二显示屏/第一显示屏,在所述第二显示屏/第一显示屏上继续展示所述目标运行窗口的应用内容;
步骤S5,所述目标运行窗口在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上继续展示;
其中所述步骤S3具体包括:
判断第一显示屏的触点轨迹和第二显示屏的触点轨迹是否为连续触点轨迹,具体包括:
步骤S321,获取在第一显示屏内触点轨迹的终点坐标点处的切线斜率;
步骤S322,获取在第二显示屏内触点轨迹的原点坐标点处的切线斜率;
步骤S323,判断所述终点手势坐标点处的切线斜率与所述原点手势坐标点处的切线斜率的差值是否小于预设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S324,若否,则执行步骤S325;
步骤S324,判定为连续触点轨迹,执行步骤S4;
步骤S325,判定为非连续触点轨迹,执行步骤S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屏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判断所述触点轨迹是否满足预设交互条件,所述预设交互条件为:触点轨迹的终点落在第二显示屏/第一显示屏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屏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判断窗口宽度是否满足预设交互条件中,所述预设交互条件是窗口宽度与目标运行窗口宽度对比所得的比例值是否小于预设比例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屏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触点轨迹的终点落在第二显示屏/第一显示屏内之前,需要判断第一显示屏的触点轨迹和第二显示屏的触点轨迹是否为连续触点轨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屏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目标运行窗口在所述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上所展示的窗口宽度,判断窗口宽度是否满足预设交互条件,包括:
步骤S331,检测目标运行窗口宽度;
步骤S332,将目标运行窗口宽度加上目标运行窗口左/右侧边缘与第一显示屏左侧/第二显示屏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获得总体宽度;
步骤S333,总体宽度与第一显示屏宽度/第二显示屏宽度的差值,该差值为所述目标运行窗口在所述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上所展示的窗口宽度;
步骤S334,将所述差值与目标运行窗口宽度对比获得一比例值,判断所述比例值是否小于预设比例值,若是,则执行步骤S4,若否,则执行步骤S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屏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4中,将所述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内的目标运行窗口互换至第二显示屏/第一显示屏之前,还包括:在第二显示屏/第一显示屏上选择所要互换的应用运行窗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屏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第二显示屏/第一显示屏上选择所要互换的应用运行窗口,具体包括:
步骤S41,获取第二显示屏/第一显示屏内运行中的应用运行窗口;
步骤S42,从所述运行中的应用运行窗口按照预设条件确定可交互窗口;
步骤S43,将目标运行窗口与可交互窗口进行互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屏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条件为:选择置于第二显示屏/第一显示屏最上层的应用运行窗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博泰悦臻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博泰悦臻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47620.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合软段型聚氨酯阻尼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空气增温控制实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