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PMU准实时数据的主动配电网抗差估计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544812.5 | 申请日: | 2019-06-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997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2 |
| 发明(设计)人: | 徐艳春;刘晓明;高永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2J13/00 | 分类号: | H02J13/00 |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吴思高 |
| 地址: | 44300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pmu 实时 数据 主动 配电网 估计 方法 | ||
1.基于PMU准实时数据的主动配电网抗差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搭建包含光伏、风能的配电网系统,作为测试平台;
步骤2:提出虚拟PMU量测模型,并进行建模;
步骤3:通过步骤2的虚拟PMU量测模型,对PMU量测观测范围进行人为扩展;
步骤4:将SCADA量测系统数据、PMU量测数据、以及步骤2的虚拟PMU量测模型补充的高精度冗余数据,构成的混合量测系统测量数据,并在测试平台仿真时加入多组不良数据,用于测试不良数据辨识能力和抗差性能;
步骤5:采用抗差M估计算法,对观测值的信息区间进行划分,使得观测值的信息区间划分为:正常观测值、可利用观测值、粗差观测值三个区域;
步骤6:根据步骤5将观测值的信息区间划分三个区域,在不同区域内进行模型平差,经过多次迭代,使得含有粗差的奇异观测值权函数近似为0,降低奇异观测值对估计参数的影响;
步骤7:在考虑配电网网络参数和不同量测装置的不确定度下进行建模,当不确定度参数在区间内变化时,寻找最优的估计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PMU准实时数据的主动配电网抗差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搭建的配电网系统是一个改进后的含有光伏、风能的IEEE-14节点配电网络,该网络具有三条馈线,系统基准容量为100MVA,基准电压为23kV,整个网络总负荷为28.7+j7.75MV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PMU准实时数据的主动配电网抗差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配电网系统其状态估计所得估计值,为每一个节点的电压幅值和相位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PMU准实时数据的主动配电网抗差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虚拟PMU量测模型为:
根据PMU量测数据对某一节点或支路其余未知电流、电压相量进行推算,得到的数据为虚拟PMU量测数据,其量测精度近似真实值;含PMU量测的母线量测方程如下:
式中:和分别是PMU量测装置测得的电压和电流相量;和分别是未安装PMU节点的电压和电流相量;矩阵Y和Z分别是节点导纳矩阵和阻抗矩阵;eV和eI是电压和电流的测量误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PMU准实时数据的主动配电网抗差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对PMU量测观测范围进行人为扩展,扩展后的测量矩阵如下:
式中:△P、△Q是原有状态估计测量值,△δPMU、△VPMU/VPMU是根据一组PMU量测量和n次循环得到的n组虚拟PMU测得的电流、电压相量测量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PMU准实时数据的主动配电网抗差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利用等价权函数在状态估计迭代的计算过程中进行动态赋权,对观测值的信息区间进行划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PMU准实时数据的主动配电网抗差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抗差M估计模型平差所得极值函数如下:
式中:pi为观测权,V为n维观测值残差,ρ(Vi)为极值函数,ai为系数矩阵第i行元素,Xi为待求状态参数,Li为观测值;极值函数对应法方程如下:
式中:A为系数矩阵,AT为系数矩阵的转置矩阵,为等价权,L为观测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PMU准实时数据的主动配电网抗差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中,考虑配电网网络参数和不同量测装置之间的不确定度抗差估计模型表述如下:
式中:φ(x)为含不确定的目标函数,t为不确定度向量,R为权矩阵,qx为状态估计观测值,Mx为具有不确定度的网络参数和不同量测引入误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4481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