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公路、桥梁或隧道护栏用安全行车警示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44420.9 | 申请日: | 2019-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192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小平;闫姣;黄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同达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F9/669 | 分类号: | E01F9/669;E01F9/615;E01F9/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32 四川省成都市金***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护栏 红外线感应器 直道 安全行车 警示装置 示廓灯 隧道 弯道 桥梁 公路 有效提醒司机 控制器电 行车方向 控制器 电连接 弯道处 启闭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公路、桥梁或隧道护栏用安全行车警示装置,其包括公路、桥梁或隧道护栏用安全行车警示装置,包括设置于弯道护栏上的示廓灯,弯道护栏沿行车方向于其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直道护栏和第二直道护栏,第一直道护栏上设置有第一红外线感应器,第一红外线感应器电连接有控制示廓灯启闭的第一控制器,第二直道护栏上设置有第二红外线感应器,第二红外线感应器与第一控制器电连接。本发明具有对弯道处进行示廓,有效提醒司机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警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公路、桥梁或隧道护栏用安全行车警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越来越重要,然而行车安全却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每年全国发生的交通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由于夜间视线差,所以夜间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又大幅高于白天,且下雨天的夜间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现有技术中,为了避免夜间发生交通事故,一般在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桥梁或隧道两侧会设置起提示作用的反光条,但是反光条反射的光线比较刺眼,特别是在一些弯道处,反光条在光线昏暗的情况下,反射的光线只能提醒司机前方有弯道,不能有效对弯道处的护栏进行示廓,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进行高速行驶时,不能有效提醒司机根据弯道情况做好准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路、桥梁或隧道护栏用安全行车警示装置,具有对弯道处进行示廓,有效提醒司机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公路、桥梁或隧道护栏用安全行车警示装置,包括设置于弯道护栏上的示廓灯,所述弯道护栏沿行车方向于其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直道护栏和第二直道护栏,所述第一直道护栏上设置有第一红外线感应器,所述第一红外线感应器电连接有控制所述示廓灯启闭的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二直道护栏上设置有第二红外线感应器,所述第二红外线感应器与所述第一控制器电连接。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当汽车行驶在公路、桥梁或者隧道护栏的单向车道时,沿汽车的行车方向,汽车先经过第一直道护栏,并经过第一红外线感应器,第一红外线感应器包括分别设置于道路两侧上第一直道护栏上的第一红外线发射器和第一红外线接收器,当汽车对第一红外线发射器发射出的红外线进行遮挡时,第一红外线感应器将信号传递给第一控制器,第一控制器控制示廓灯的电源启动,示廓灯沿弯道护栏的长度方向开启,对弯道护栏进行示廓,对司机进行有效提醒;然后,汽车经过第二直道护栏,并经过第二红外线感应器,第二红外线感应器包括分别设置于道路两侧上第二直道护栏上的第二红外线发射器和第二红外线接收器,当汽车对第二红外线发射器发射出的红外线进行遮挡时,第二红外线感应器将信号传递给第一控制器,第一控制器控制示廓灯的电源关闭,从而在汽车经过后,停止对弯道护栏的示廓,节约用电,因此,具有对弯道处进行示廓,有效提醒司机的优点。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红外线感应器于所述第一直道护栏远离所述弯道护栏200m-300m处上设置,所述第二红外线感应器设置于所述第二直道护栏与所述弯道护栏的连接处。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汽车一般在公路上为高速行驶,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最高限速速度为120公里每小时,因为司机看到示廓灯后都需要有一定的反应时间,所以让司机在经过弯道护栏前做好转弯准备,将第一红外线感应器于第一直道护栏远离弯道护栏200m-300m处上进行设置,汽车经过第一红外线感应器后,第一控制器控制示廓灯的开启,可以给予司机充分的反应时间,在到达弯道护栏前能够提早做好转弯准备;同时,当汽车经过弯道护栏,并经过第二红外线感应器后,第二控制器控制示廓灯的关闭,可以及时将示廓灯进行关闭,节约用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同达建设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同达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444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