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组件、编码方法、防冲突方法及组件制作方法、应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41149.3 | 申请日: | 2019-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877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赵成;朱骏;杨义军;郭鹏飞;王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7/10 | 分类号: | G06K7/10;H04B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董旭东;陈栋智 |
地址: | 22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件 编码 方法 冲突 制作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射频信号识别与物联网技术领域内的一种射频识别标签后端编码组件,包括射频信号输入端口、多个不同中心频率的声表面波滤波器、多个高频开关电路、多个射频整流器、数字编码器、数字译码器、多个控制电平保持电路,具有对射频识别标签的技术要求低、成本低,抗干扰能力强、安全性能好等优点,可用于射频识别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射频编码组件,特别涉及一种射频识别标签后端编码组件,属于射频信号识别与物联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编码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广泛应用于物联网中。
现有技术中,用于识别特定目标的唯一的电子编码存储在射频识别标签(RFIDTag)内,射频识别标签附着在被标识的目标对象上。包含识别编码的射频信号通过主动或被动激发的电磁场,将识别编码信息传送出去,并由射频标签阅读器接收并解码,以识别和跟踪目标对象。由于需将特定目标的编码预先编制并存储在射频识别标签的存储器中,因而射频识别标签中需要包含编码信息存储元件和处理电路,技术要求和成本较高;识别编码信息调制在高频电磁信号上进行传送时,会因环境的电磁干扰失真或丢失;同时由于射频识别标签内存储的识别编码信息有可能包含有用户隐私,且在标签与阅读器之间采用无线方式进行传输,存在一定的信息安全问题,而采用必要的无线安全策略又会相应地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和标签的成本(宋慧颖等,“一种有效提高RFID 系统物理层安全性能的方法”,计算机工程,2017.05)。
另一方面,如果有多个射频识别标签同时存在于识别区域内,各个射频识别标签的识别编码信号相互干扰而产生所谓的数据冲突,使射频标签阅读器不能有效地识别射频识别标签。现行射频识别标签所采用的防冲突方法大多是在阅读器和标签之间基于各种算法的反复查询、筛选和确认,其中基于时隙Aloha的随机型算法简单易实现,但存在误判决,识别时间长,信道利用率低等缺点( Myung等,“Adaptive binary splitting forefficient RFID tag anti-collision”, IEEE Commun Lett, 2006, 10(3), pp144-146),而基于二进制树搜索的确定型算法通过在标签内设置堆栈和内部休眠计数器来减少阅读器向标签发送请求的次数和阅读器每次发送命令参数的长度,以减小标签和阅读器之间的通信量,缩短标签的识别时间,提高系统的防冲突性能(高金辉等,“RFID系统中二进制搜索防碰撞改进算法”,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2.20(10),pp.2754-2756),但射频识别标签和射频标签阅读器均需包含相应的收发、控制电路,增加了射频识别标签的结构复杂性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件、编码方法、防冲突方法及组件制作方法、应用方法,具有对射频识别标签的技术要求低、成本低,抗干扰能力强、安全性能好等优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射频识别标签后端编码组件,包括射频信号输入端口、多个不同中心频率的声表面波滤波器、多个高频开关电路、多个射频整流器、数字编码器、数字译码器、多个控制电平保持电路;
所述射频信号输入端口为总分结构,包含1个射频信号输入端和多个射频信号输出端;
所述高频开关电路包括高频开关、串接于高频开关正极的第一高频电容、串接于高频开关负极的第二高频电容、并接于高频开关正极的第一高频电感以及并接于高频开关负极的第二高频电感,串接于高频开关正极的第一高频电容的外端为高频开关电路的射频输入端,串接于高频开关负极的第二高频电容的外端为高频开关电路的射频输出端,并接于高频开关正极的第一高频电感的外端为高频开关电路的控制电平输入端,并接于高频开关负极的第二高频电感的外端直流接地;
所述射频信号输入端口的射频信号输入端用于外接射频信号接收天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411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