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及回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41086.1 | 申请日: | 2019-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606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刘少俊;董政文;吉然;崔梦祺;何佳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7/08 | 分类号: | F28D7/08;F22B1/18;F28F21/0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张超 |
地址: | 21200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余热 回收 装置 方法 | ||
1.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截面为长方形的壳体,所述壳体内垂直设有四组隔板,四组所述隔板中相邻的隔板之间相互垂直设置将壳体的内腔分为第一至第五区域,四组隔板中除第一区域和第四区域之间隔板外的三组隔板上均设有烟气通孔,三组所述烟气通孔依次串联第一至第四区域并形成S形的烟气通路,第一至第四区域内均填充有换热管束,所述第五区域内设有工质分配箱,所述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内的换热管束相通,所述第二区域内的换热管束与第五区域内的工质分配箱的入口相通,所述工质分配箱的气体出口和液体出口均通过同一个文丘里混合器与第一区域内的换热管束相通;
所述第四区域换热管束内的工质流入第三区域的换热管束内,第三区域换热管束内的工质再经过暖气设备流入到第二区域的换热管束内,第二区域换热管束内的工质流入第五区域的工质分配箱内,第五区域工质分配箱内的工质经过文丘里混合器流入到第一区域的换热管束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与第一区域的内腔相通的烟气入口,壳体的侧壁上还设有与第四区域的内腔相通的烟气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顶壁上设有与第四区域内的换热管束相通的工质入口,壳体的顶壁上还设有与第三区域内的换热管束相通的工质出口,所述工质出口与暖气设备的进口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顶壁上设有与第二区域内的换热管束相通的工质回流口,所述工质回流口与暖气设备的出口相通,所述壳体的底壁上设有与第一区域内的换热管束相通的蒸汽出口,所述蒸汽出口与汽轮机相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至第四区域内的换热管束均由不锈钢U形管与不锈钢板组成,所述不锈钢板位于不锈钢U形管的两侧。
6.一种余热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烟气通过烟气入口率先进入回收装置的第一区域内,通过烟气通孔依次经过第一至第四区域,最终从烟气出口排出;
(2)工质通过工质入口进入第四区域内的换热管束进行吸热,然后再进入第三区域内的换热管束进行吸热;
(3)在第三区域内吸热后的工质进入暖气设备,为暖气设备供热;
(4)供热后的工质通过工质回流口进入第二区域内的换热管束中;
(5)工质在第二区域内吸热后进入工质分配箱,在工质分配箱的上部形成汽态工质,下部形成液态工质;
(6)工质分配箱的上部汽态工质与其下部液态工质通过文丘里混合器混合后形成两相流,进入第一区域内的换热管束中;
(7)第一区域内的两相流在换热管束中吸热后快速汽化,形成高温高压蒸汽,蒸汽通过蒸汽出口进入汽轮机,为汽轮机提供动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4108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片状串联的管壳式换热器
- 下一篇:一种渐进集热逆流水冷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