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消除工频绝缘强度损失的动态绝缘配合方法及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537334.5 | 申请日: | 2019-06-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177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 发明(设计)人: | 王嬿蕾;徐宇恒;王巨丰;骆耀敬;黄上思;李籽剑;周勇军;彭斐;吴敏;李心如;杨倩颖;张奇星;庞智毅;李继强;段小嬿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嬿蕾 |
| 主分类号: | H02H9/06 | 分类号: | H02H9/06;H02G13/00 |
| 代理公司: | 南宁智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5129 | 代理人: | 邓世江 |
| 地址: | 530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除 绝缘 强度 损失 动态 配合 方法 装置 | ||
1.一种消除工频绝缘强度损失的动态绝缘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配合方法包括如下过程:
步骤1:将预电离放电系统设置在杆塔上或杆塔附近,预电离放电系统之间形成的空气间隙的长度等于或者大于绝缘子的长度;
步骤2:在无雷情况下时,预电离放电系统的绝缘配合比等于1或者大于1;
步骤3:当雷击在杆塔或杆塔附近时,设置在杆塔上的预电离放电系统感知雷电,预电离放电系统预电离放电,产生自由电子和/或者火花;
步骤4:绝缘配合比减小,预电离放电系统的预电离间隙通道优先被雷电击穿,空气间隙更容易击穿,伏秒特性更为平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除工频绝缘强度损失的动态绝缘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预电离放电系统包括雷电感应模块、触发控制模块、储能模块和预电离模块,设置于杆塔绝缘子两端的雷电感应模块感知雷电的电场强度,并输出信号给触发控制模块,触发控制模块接收到电场强度信号后进行判断,当电场强度大于阈值时,对储能模块发出开启信号,储能模块接收到开启信号后对预电离模块提供预电离能量,预电离能量在预电离模块中形成高电压电离放电,产生大量自由电子和/或火花放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消除工频绝缘强度损失的动态绝缘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雷电感应模块安装在输电线路、避雷线或横担上,用于感应周围的电场强度,触发控制模块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判断,决定是否开启储能模块,储能模块用于存储产生预电离的能量;预电离模块利用储能模块中的能量进行预电离放电,产生大量自由电子或者出现电离火花放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除工频绝缘强度损失的动态绝缘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绝缘子上端设置有连接低压端的上电极,底部设置有连接高压端的下电极,预电离放电系统设置上电极和/或下电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消除工频绝缘强度损失的动态绝缘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在绝缘配合中,当雷击杆塔或杆塔附近时,预电离放电系统工作后空气间隙中的自由电子增加,形成优先放电通道,产生火花放电,确保间隙的放电电压远低于绝缘子或者绝缘子串的放电电压,实际绝缘配合比远小于1,预电离通道近似短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消除工频绝缘强度损失的动态绝缘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雷击档距中央时,电弧在避雷线与导线之间发生短路的时间远大于雷电过电压从雷击点沿避雷线或导线传导到杆塔的时间,预电离通道优先击穿后,避雷线与导线等电位,并立即传导到档距中央雷击点,使雷击点也等电位,避免档距中央发生闪络。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消除工频绝缘强度损失的动态绝缘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极为主动灭弧装置和/或者金属电极,下电极为主动灭弧装置和/或者金属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除工频绝缘强度损失的动态绝缘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电极、下电极和预电离放电系统,所述上电极和下电极分别设置在绝缘子或者绝缘串两端,所述上电极和下电极之间构成空气间隙,空气间隙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绝缘子或者绝缘串的长度,预电离放电系统设置在上电极和/或下电极上,且分别与输电线路或者避雷线连接,预电离放电系统感知雷电,预电离放电系统预电离放电,产生自由电子和/或者火花,空气间隙短路放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消除工频绝缘强度损失的动态绝缘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电离放电系统是由雷电感应模块、触发控制模块、储能模块和预电离模块,雷电感应模块安装在输电线路、避雷线或横担上,用于感应周围的电场强度;触发控制模块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判断,决定是否开启储能模块;储能模块用于存储产生预电离的能量;预电离模块利用储能模块中的能量进行预电离放电,产生大量自由电子,甚至出现电离火花放电。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消除工频绝缘强度损失的动态绝缘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雷击档距中央时,电弧在避雷线与导线之间发生短路的时间远大于雷电过电压从雷击点沿避雷线或导线传导到杆塔的时间,空气间隙优先击穿后,避雷线与导线等电位,并迅速传导到档距中央雷击点,使雷击点也等电位,档距中央无法发生闪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嬿蕾,未经王嬿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3733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