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基坑工程自动化监测的预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27862.2 | 申请日: | 2019-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066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王爱勋;李文祥;王文玮;邓鑫;张稳泉;杨勤;王聪;张俊;胡安;潘忠;艾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G06F30/13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基坑 工程 自动化 监测 预警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基坑工程自动化监测的预警系统,在云端管理平台内,由经验曲线拟合系统、场地环境与监测点匹配系统、BIM与监测数据同步显示系统、企业数据库、智能预测模块、监测数据预处理模块、监测数据集成采集模块组成,根据不同监测项设置测量机器人或监测传感器,收集数据并传输至监测数据集成采集模块,然后经过监测数据预处理模块将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后发送至云端管理平台。本发明能够准确提供基坑预警信息,提醒现场提前关注预警方位,及时采取加固措施,降低基坑安全风险,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时监测频率可人工设置,大大提高了基坑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基坑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基坑工程自动化监测的预警系统。
背景技术
基坑监测是深基坑开挖前需要做的一项准备工作,是保证基坑安全,防止基坑坍塌的一项重要措施。基坑监测分为传统的人工监测和自动化监测两种,传统监测往往是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检测公司进行,在基坑监测过程中当基坑达到预警值时,基坑已处于危险状态,预警效果往往有所滞后。而目前的自动化监测功能都相对单一,每个功能系统模块也相对单一,系统未能集成,并且目前的监测预警系统仅通过设置预警值来报警,判定条件太简单和单一,导致预警效果不好,预警不及时,造成基坑风险加大。于是业内急需一种能够预测并准确预警的监测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基坑工程自动化监测的预警系统,能够准确提供基坑预警信息,提醒现场提前关注预警方位,及时采取加固措施,降低基坑安全风险,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时监测频率可人工设置,大大提高了基坑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为进一步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基坑工程自动化监测的预警系统,在云端管理平台内,由经验曲线拟合系统、场地环境与监测点匹配系统、BIM与监测数据同步显示系统、企业数据库、智能预测模块、监测数据预处理模块、监测数据集成采集模块组成,根据不同监测项设置测量机器人或监测传感器,收集数据并传输至监测数据集成采集模块,然后经过监测数据预处理模块将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后发送至云端管理平台;
其中,所述经验曲线拟合系统,可导入历史监测数据,导入的数据会存入企业数据库,经验曲线拟合系统可将现场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根据不同要求形成图表进行查看,并且能够对企业数据库内的监测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所述场地环境与监测点匹配系统,包括监测点场地信息输入模块,其能录入本工程监测点信息,通过监测点场地信息输入模块导入基坑现场平面图,在平面图上可插入监测点信息并能与现场实际监测点数据进行匹配,同时在监测点场地信息输入模块内可将每个监测点的工程地质情况、水文地质情况以及基坑鸟瞰图等信息录入,录入的信息会存入企业数据库;场地环境与监测点匹配系统可将现场采集的环境信息进行统计,并且能够对企业数据库内的环境信息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所述BIM与监测数据同步显示系统,包括BIM模型导入模块和监测数据同步显示模块,通过BIM模型导入模块将外部软件建立的基坑BIM模型导入系统内,并且通过监测数据同步显示模块在BIM模型上插入监测点并编号,插入的监测点与基坑设置监测点对应且数据信息同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基坑工程自动化监测的预警系统进一步包括下列技术特征的部分或全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实现基坑监测预警包括下述步骤:
第一步、通过智能预测模块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各监测点的未来走势进行预测,得到监测点预测曲线,如达到设定的预警值将进行第二步;
第二步、通过经验曲线拟合系统,将预测出可能会出现预警的监测点累计曲线与企业数据库内历史监测工程出现预警监测点的累计曲线进行匹配和筛选,得到最相似曲线a;
第三步、将预测出可能会出现预警的监测点的累计曲线与企业数据库内历史监测点的场地环境信息进行匹配和筛选,得到若干个相似曲线,最后通过场地环境与监测点匹配系统与该监测点的场地环境信息进行匹配,得到最相似曲线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278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