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针静电纺丝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26321.8 | 申请日: | 2019-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298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薛增喜;王晗;陈新;杨志军;姚敬松;辛正一;江文佳;曾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D5/00 | 分类号: | D01D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尹君君 |
地址: | 51006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电 纺丝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针静电纺丝装置,包括:接收球、喷丝孔管、伞面回收装置、储液罐、罐盖、供液管和供液泵,伞面回收装置的凹面朝向接收球,接收球位于伞面回收装置的上部,喷丝孔管设置在伞面回收装置的凹面内侧上,喷丝孔管的管体上密布有多个喷丝孔,供液泵通过供液管与喷丝孔管连接,喷丝孔管的末端封闭,储液罐和罐盖之间设有回流缝隙,回流缝隙用于伞面回收装置回收的溶液流入储液罐内。具体工作过程中,多余的溶液通过伞面回收装置由回流缝隙流回储液罐,继续通过供液泵输入供液管,实现纺丝溶液的循环利用,其整个过程纺丝溶液应不与空气接触,从而维持纺丝溶液浓度稳定,进而保证纺丝纤维的直径保持不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静电纺丝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针静电纺丝装置。
背景技术
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利用静电场力生产纳米纤维的技术,其原理为在高压静电场中,带电聚合物溶液在电场力作用下形成泰勒锥,当电场足够大,使得带电液滴克服表面张力形成带电射流,最后在收集机构上沉积固化成纳米纤维结构。
现有的无针静电纺丝装置多数结构复杂,主要有尖端和小孔两种形式,虽然解决了传统有针静电纺丝装置针头堵塞的问题,也增加了纺丝的效率,但是仍然存在纺丝过程难以控制的问题。
无针纺丝系统目前几乎都是开放的系统,纺丝液浓度随着溶剂的挥发发生变化,影响纤维直径的分布;同时纺丝过程不能对射流形状进行精确的控制,难以按预设置的形状和尺寸制备性能优异的纳米纤维;纺丝过程由于溶剂的挥发从而只能是开环的,大量的回收溶液浪费。现有静电纺丝装置的收集装置以收集板为主,收集板只能沿着X、Y轴平移来收集纺丝纤维。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无针静电纺丝装置,以实现溶液的快速回收和循环利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针静电纺丝装置,能够实现溶液的快速回收和循环利用,还可实现纺丝形状和效率的快速可调,不仅还能实现纺丝成膜,还能实现将纺丝铰成绞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针静电纺丝装置,包括:接收球、喷丝孔管、伞面回收装置、储液罐、罐盖、供液管和供液泵,所述伞面回收装置的凹面朝向所述接收球,所述接收球位于所述伞面回收装置的上部,所述喷丝孔管设置在所述伞面回收装置的凹面内侧上,所述喷丝孔管的管体上密布有多个喷丝孔,所述供液泵通过所述供液管与所述喷丝孔管连接,所述喷丝孔管的末端封闭,所述储液罐和所述罐盖之间设有回流缝隙,所述回流缝隙用于所述伞面回收装置回收的溶液流入所述储液罐内。
优选地,所述伞面回收装置的凹面内侧设有多根所述喷丝孔管,多根所述喷丝孔管沿所述伞面回收装置的凹面内侧的周向均匀分布。
优选地,包括多根与所述喷丝孔管一一对应的所述供液管,各根所述供液管上均设有流量控制阀。
优选地,所述接收球上设有水平旋转轴,所述水平旋转轴用于与水平驱动装置连接。
优选地,所述接收球上设有竖直旋转轴,所述竖直旋转轴用于与竖直驱动装置连接。
优选地,所述竖直旋转轴与所述接收球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接收球的半径与所述伞面回收装置的凹面的半径相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263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