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侧部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523287.9 | 申请日: | 2019-06-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032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 发明(设计)人: | 川瀬恭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2D25/02 | 分类号: | B62D25/02;B62D25/20;B62D27/06;B62D21/15;B60L3/00;B60L50/6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苏萌萌;姜克伟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结构 | ||
本发明获得一种即使在短行程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不提高电池组的耐力的条件下,在车辆的侧碰时至少维持EA效率的车身侧部结构。被设置在地板面板(12)上的地板横向构件(32)在与下边梁(14)之间以空出间隙30的方式被配置。并且,地板横向构件(32)和下边梁(14)之间通过地板横向延伸件(82)而被连接在一起,所述地板横向延伸件(82)被设定为,具有与地板横向构件(32)相比较低的耐力。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身侧部结构。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7-226353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技术,即,在于地板面板的下方侧搭载有蓄电池单元(以下,称为“电池组”)的车身(车辆)中,在下边梁内设置冲击吸收部件(以下,称为“EA部件”)的技术。通过该EA部件,从而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以下,称为“车辆的侧碰时”),对电池组进行保护。另外,除此之外,作为车辆的侧碰时的电池组保护的对策,例如可例举出美国专利2013/0088044号公报、美国专利2011/0174556号公报、日本特开2017-087806号公报、日本特开2018-075939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技术。
在于地板面板的下方侧搭载有电池组的车辆中,被要求即使在电杆侧碰这样的侧面碰撞的情况下,电池组也不会发生变形。另一方面,在电池组方面,正在研究通过增大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以下,称为“电池组的宽度尺寸”)来增加电池搭载量的方法。
如果增大电池组的宽度尺寸,则会使电池组与被配置于该电池组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下边梁之间的间隔距离缩短与之相对应的量。由于在车辆的侧碰时被吸收的冲击能量吸收量可通过冲击载荷与变形行程之积而求得,因此在冲击能量吸收量相同的情况下,如果电池组与下边梁之间的间隔距离变短(所谓的短行程),则与之相应地,冲击载荷会变成高载荷。因此,为了能够承受高载荷,在电池组中就需要提高耐力。
发明内容
本公开获得一种即使是短行程,也能够在不提高电池组的耐力的条件下,在车辆的侧碰时,至少维持了冲击能量吸收效率(以下,称为“EA效率”)的车身侧部结构。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侧部结构具有:下边梁,其被设置在车辆的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处,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地板横向构件,其在所述地板面板上,在与所述下边梁之间以空出间隙的方式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被设置并将车辆宽度方向设为长边方向;电池组,其在所述地板面板的车辆下方侧处,被设置在于俯视观察时与所述地板横向构件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相比靠内侧处;地板横向延伸件,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连接所述下边梁和该地板横向构件,且被设定为,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先于所述地板横向构件而进行塑性变形。
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侧部结构中,在车辆的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有下边梁,并且在地板面板上,在与下边梁之间以空出间隙的方式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设置有地板横向构件。并且,该地板横向构件和下边梁之间是通过地板横向延伸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被连接在一起的,其中,所述地板横向延伸件被设定为,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先于地板横向构件而进行塑性变形。
在此,被设定为,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地板横向延伸件先于地板横向构件而进行塑性变形的含义为,例如,地板横向延伸件由与地板横向构件相比耐力较低材料形成。也就是说,地板横向延伸件会在与地板横向构件相比较低的载荷下进行塑性变形。另一方面,在地板面板的车辆下方侧,于在俯视观察时与该地板横向构件的长边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相比靠内侧处设置有电池组。
通过以上这样的构成,从而在本公开中,被设定为,在车辆的侧碰时,在冲击载荷被输入至下边梁且该下边梁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进入之时,该地板横向延伸件能够进行塑性变形。并且,通过地板横向延伸件的塑性变形,从而能够吸收冲击能量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本公开中,通过另行设置地板横向延伸件,从而将该地板横向延伸件作为冲击吸收部件而加以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232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信号内容现场解析系统
- 下一篇:等离子体CVD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