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为热增温效应的分析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19181.1 | 申请日: | 2019-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095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曹峥;吴志峰;陈颖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Q10/06;G06Q50/26;G06F119/0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麦小婵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为 增温 效应 分析 方法 装置 存储 介质 | ||
1.一种人为热增温效应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对下载获取的DMSP/OLS数据和NDVI数据进行预处理后生成HSI指数,构建人为热排放回归模型,得到人为热排放空间数据;其中,所述构建人为热排放回归模型,包括:根据所述人为热排放总量和HSI指数构建回归方程,所述回归方程为AHR=42.13(HSI)2-15.42(HSI)+1.537,其中,AHR为人为热排放总量,HSI为人居指数;
将所述人为热排放空间数据与WRF模型耦合,更新所述WRF模型中不同用地类型的平均人为热排放量,并计算不同人为热排放条件下与无人热排放时的排放量差异,表征为对应的人为热增温效应;
对所述人为热增温效应进行密度分割处理后,利用局部自回归相关算法分析所述人为热增温效应得到对应的空间集聚特征,以不同建筑属性数据为底层数据,统计出不同建筑类型区域对应的人为热增温效应强度;具体的,所述局部自回归相关算法,包括:利用莫兰指数计算公式定量分析人为热增温效应的空间聚集特征,所述莫兰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Ii为莫兰指数,xi为栅格i的人为热增温效应值,为人为热增温效应的平均值,Wij表示栅格i与栅格j之间的权重关系;
设置建筑物高度和建筑物密度为自变量,以所述人为热增温效应强度为因变量,构建对应的人为热增温效应强度计算方法,得到对应的人为热增温效应强度的分析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为热增温效应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通过统计年鉴中能量消耗章节,获得工业能量消耗量、生活能量消耗量及民用机动车保有量,并计算出工业人为热排放量、生活人为热排放量、交通人为热排放量以及人为热排放总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为热增温效应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通过构建人为热排放反演模型验证所述人为热增温效应强度计算方法的精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为热增温效应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构建人为热排放反演模型验证所述人为热增温效应强度计算方法的精度,具体为:
根据所述人为热增温效应强度计算方法计算相关系数的平方值,得到人为热增温反演方程的精度信息;
选择预设条件区域,根据所述人为热增温效应强度计算方法构建人为热增温反演模型,计算获得人为热增温效应模拟值;
根据所述人为热增温效应模拟值与已获得的人为热增温效应值进行比较,计算模拟结果与真实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值,验证模型的精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为热增温效应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具体为:
对所述DMSP/OLS数据的年均值进行均一化处理,对所述NDVI数据中的月均值取每个标准栅格的最大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为热增温效应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度分割,具体为:
以人为热排放增温效应平均值为基准,按照平均值-2×标准差、平均值-1×标准差、平均值-0.5×标准差、平均值、平均值+0.5×标准差平均值+1×标准差、平均值+2×标准差的等级梯度进行人为热增温效应的划分。
7.一种人为热增温效应的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且被配置为由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人为热增温效应的分析方法。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其中,在所述计算机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人为热增温效应的分析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大学,未经广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1918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货物空间体积测量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装备的使用环境适应程度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