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预防冷缝的施工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12252.5 | 申请日: | 2019-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845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胡超;陈媛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
主分类号: | E02D15/02 | 分类号: | E02D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马超前 |
地址: | 10012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积 混凝土 浇筑 预防 施工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预防冷缝的施工控制方法,包括1).在混凝土浇筑前,对浇筑仓面进行设计,确定仓面施工条带和浇筑缆机数量及浇筑顺序,2)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在大坝仓面对混凝土的每一次卸料动作进行编号,同时利用监测设备实时监控并记录每个编号对应的混凝土的施工数据,利用传输设备通过现场网络将施工数据实时传输到后台服务器等。本发明通过对混凝土运输过程、卸料位置和卸料时间进行记录和分析,获得混凝土的初凝状态信息,辅助现场管控人员控制混凝土施工质量,避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冷缝的产生,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浇筑中预防冷缝的施工控制方法,属于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涉及到大量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和成本。混凝土的冷缝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突发不可预料因素而导致的混凝土浇筑中断,上层混凝土的覆盖间隔时间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而在混凝土结构中形成的一种结构面。冷缝的产生会导致混凝土层间结合不紧密,形成渗漏通道,后期会对工程结构和防渗安全留下隐患。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冷缝,一般需要停止施工,同时对已经浇筑的混凝土要等待其终凝,达到一定的强度之后再将表面进行凿毛,形成老混凝土结合面重新施工;若是施工完发现冷缝则要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且温度场基本稳定后再采取灌浆等手段进行处理。无论哪种处理方式必然对混凝土的质量和工期产生影响。
以往对混凝土冷缝的预防只能依靠现场管理人员旁站监督,通过观察判断混凝土的初凝状态,这种方式难以全面,全程进行预防控制,容易出现漏判的情况;此外受个人经验影响,判断准确度也因人而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预防冷缝的施工控制方法,根据混凝土的施工数据实时监测和分析混凝土初凝状态,进而实现对冷缝的预防控制。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预防冷缝的施工控制方法,包括
1).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从混凝土装料开始,对每一次运输的混凝土进行跟踪记录,并利用监测模块记录混凝土的装料时间、仓面的卸料点空间坐标及卸料时间,同时对每一次卸料进行编号,并将上述信息通过GPRS数据远程传输到后台服务器。
上述的监测模块包含:GNSS天线,用于接收卫星定位数据;GNSS接收机,用于对定位数据解析;运输过程监测单元,用于记录混凝土的装卸料时间、运输方式、运输路径,及运输过程中位置与时间的变化过程;无线传输单元,用于将运输过程监测单元中的数据通过Internet网发送到后台服务器。
2).后台服务器根据当前浇筑部位的混凝土配合比数据,结合该配合比混凝土的试验数据确定初凝时间控制标准,设定浇筑时间控制阈值,根据传送回的混凝土施工信息分析该部位上层混凝土覆盖剩余时间及施工情况;
3).服务器对每一个卸料部位的混凝土初凝剩余时间进行倒计时分析,若监测到ts即将归零,则通过服务器现场管控人员PDA发送提示信息,告知预警部位,用于调整现场混凝土卸料位置,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1)中还包括:
在混凝土运输设备上安装监测模块,包括定位单元、数据记录单元和数据传输单元,记录混凝土运输的过程信息,并通过Internet网发送到后台服务器。
所述过程信息包括:混凝土的装料时间、装料方量、卸料点空间坐标、卸料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未经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1225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土木工程打桩机
- 下一篇:一种水下预制构件安装平台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