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向分光器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510368.5 | 申请日: | 2019-06-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835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 发明(设计)人: | 黄春辉;吴志远;谢虎;李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欣诺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B6/26 | 分类号: | G02B6/26;G02B6/28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高彦 | 
| 地址: | 2016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双向 分光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申请的双向分光器及其制作方法,双向分光器包括:相互光耦合的至少一对分光组件;其中,每个分光组件耦合有一组输入端及输出端,用于将来自所耦合的输入端的光信号进行分光处理得到的第一部分光传输至所耦合的输出端;并且,用于将该光信号分光处理得到的第二部分光传输至与其成对的另一分光组件。本申请中成对分光组件分别实现不同方向光信号传输的分光处理,也就能实现双向不同的分光比例,且结构简单,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双向分光器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光网络或者光传感设备中,经常需要对线路中的光功率进行分光监测,从而实现自动控制和管理。
但是,现有双向分光器在结构上存在结构复杂,长度较长的问题;而且由于结构限制,现有的双向分光器在两个方向的分光比例必须是相同的。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双向分光器及其制作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双向分光器存在的结构、双向分光比例只能一致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标及其他相关目标,本申请提供一种双向分光器,包括:相互光耦合的至少一对分光组件;其中,每个分光组件耦合有一组输入端及输出端,用于将来自所耦合的输入端的光信号进行分光处理得到的第一部分光传输至所耦合的输出端;并且,用于将该光信号分光处理得到的第二部分光传输至与其成对的另一分光组件。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成对的分光组件中的一个或两个,包括:双向尾纤,其一端耦合于所述输入端及输出端;格林透镜,其一端与所述双向尾纤的另一端端面固定相接;分光部件,与所述格林透镜的另一端端面固定相接,并对应所述成对的另一分光组件设置;局部光学连接部件,固定套接在所述双向尾纤外。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分光部件与格林透镜相接的表面为分光镀膜面,用于对入射光进行部分透光及部分反光以实现分光;所述分光部件与格林透镜相接的表面的背面朝向所述成对的另一分光组件;和/或,所述双光尾纤,包括:玻璃毛细管及封装在其内的至少两根光纤,该至少两根光纤在玻璃毛细管中按横向排列或者纵向排列;和/或,所述双光尾纤和格林透镜相接的端面为平行斜面,相对纵向的斜角在6°~10°;和/或,所述所述双光尾纤同格林透镜相接的端面设有增透膜;和/或,所述双向尾纤与局部光学连接部件之间、格林透镜和双向尾纤之间、及格林透镜和分光部件之间中的一种或多种通过黏胶固定;和/或,所述局部光学连接部件为玻璃管。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光和第二部分光中的一者为经所述分光部件反射得到的反射部分光,所述第一部分光和第二部分光中的另一者为经所述分光部件透射得到的透射部分光。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每对所述分光组件间的光耦合指的是各自输入端之间的光耦合,以将第二部分光传输至对方输入端。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双向分光器,包括:整体光学连接部件,具有供接入光纤的至少两个开放端的光学腔;每对分光组件设于所述光学腔并与所述整体光学连接部件间固定连接,并分别对应所述两个开放端中的一个设置。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整体光学连接部件为玻璃管。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成对的两个分光组件的分光比例相同或不相同。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分光组件的分光比例在1%~10%。
为实现上述目标及其他相关目标,本申请提供一种双向分光器的制作方法,包括:制作相互光耦合的至少一对分光组件;调节每对分光组件的间距及相对角度,以调节光功率损耗至最低。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制作方法,包括:将每对分光组件设于整体光学连接部件的光学腔中并分别对应所述光学腔的一开放端,固定连接所该对分光组件与所述整体光学连接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欣诺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欣诺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103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