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进的分离三氯蔗糖-6-乙酯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08898.6 | 申请日: | 2019-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045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徐松波;李建新;李建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康宝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H1/06 | 分类号: | C07H1/06;C07H15/04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罗文远 |
地址: | 257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乙酸乙酯 乙酯 三氯蔗糖 乙酸乙酯相 萃取 降温结晶 系列实验 循环往复 蔗糖 抽滤 能耗 套用 改进 浓缩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的分离三氯蔗糖‑6‑乙酯的方法,其技术方案是:每一系列萃取只用到了一次新乙酸乙酯,A系列除外。如果B系列中用到的乙酸乙酯的量是B0的0.5到1倍。那么B系列中乙酸乙酯经济比就是0.5到1,以此类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解决乙酸乙酯用量过大的问题,避免了蒸发浓缩步骤,降低能耗。通过所述循环往复的套用萃取后乙酸乙酯相的方法,大幅度的降低乙酸乙酯用量,乙酸乙酯经济比从传统方法的3.2降低至≤1。每个系列实验的首个乙酸乙酯相,B1,C1,D1等,其三氯蔗糖‑6‑乙酯含量很高,直接降温结晶,抽滤得到三氯蔗糖‑6‑乙酯固体,省去了浓缩步骤,降低了能耗以及乙酸乙酯损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离三氯蔗糖-6-乙酯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改进的分离三氯蔗糖-6-乙酯方法。
背景技术
三氯蔗糖(CAS号:56038-13-2)是一种新型的甜味剂,具有甜度高(约为蔗糖的600倍),极易溶于水,热量低,人体几乎不吸收等优点,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目前工业上合成三氯蔗糖的方法为:以蔗糖为原料,蔗糖经酯化反应制得蔗糖-6-乙酯,然后对蔗糖-6-乙酯进行氯化得到三氯蔗糖-6-乙酯,最后对三氯蔗糖-6-乙酯进行脱酯得到三氯蔗糖。
在三氯蔗糖生产过程中,其中氯化工艺产生的氯化液,经过降温,加氨水调pH,加盐酸中和,浓缩回收三氯乙烷和DMF溶剂,加水溶解得到待萃取液,投料1吨白砂糖约得到7m³待萃取液,三氯蔗糖-6-乙酯含量约为70至90g/L。如图1所示。
待萃取液以及乙酸乙酯同时进入萃取塔,三氯蔗糖-6-乙酯从水相进入乙酸乙酯相,最后从塔顶采出,称为萃取轻液。塔底采出萃取重液,其三氯蔗糖-6-乙酯含量<5g/L。如图2所示。
按照生产经验萃取1m³的待萃取液,需使用3.2m³的乙酸乙酯。所得到的萃取轻液体积也在3.2m³,三氯蔗糖-6乙酯含量约为27g/L左右。
萃取轻液经过活性炭脱色,进入浓缩釜,负压蒸馏脱除乙酸乙酯,然后加入自来水,降温结晶,压滤得到三氯蔗糖-6-乙酯初结晶产品。如图1所示。
这种生产方法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乙酸乙酯用量偏大,令萃取所用乙酸乙酯的体积与待萃取液体积的比值为“乙酸乙酯经济比”,那么在上述工艺中,乙酸乙酯经济比的值为3.2
第二,溶剂损耗,蒸汽,电力损耗偏大,操作繁琐
主要原因是乙酸乙酯用量大,萃取轻液体积大,三氯蔗糖-6-乙酯含量偏低,需要使用真空泵,反应釜,冷凝器等设备进行负压蒸馏脱除乙酸乙酯。这个过程损耗乙酸乙酯、蒸汽、电力。
第三,结晶过程容易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待萃取液由于含有一定的过氯化物质、色素、焦糖等杂质组分,这些物质一旦含量过高则阻碍三氯蔗糖-6-乙酯在水相体系中的结晶过程。
中国专利文献公开号为CN108299522A,专利名称为《一种三氯蔗糖-6-乙酯的萃取方法》,该专利包括以下步骤:a.将氯化反应得到的浓干液与碳酸二甲酯按体积比1:1.5加入到萃取釜中,充分循环送入分层槽静置1.5小时;b.将分层的一次有机相送入脱色釜脱色,脱色液送入减压浓缩釜,回收萃取剂碳酸二甲酯DMC,随后对浓缩液进行结晶、压滤,获得三氯蔗糖-6-乙酯粗品;c.将分层后的一次水相与碳酸二甲酯按体积比1:1.5加入到萃取釜进行二次萃取,然后送入分层槽静置1.5小时进行分层;d.将分层的二次水相送入塔釜进行常压蒸馏,回收溶在水中的碳酸二甲酯。本发明选用萃取剂DMC萃取效率高,减小了挥发消耗,同时DMC的价格约为乙酸乙酯价格的一半,大大的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虽然该专利文献中提到“二次酯相套用至萃取釜”的操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乙酸乙酯用量,但仍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康宝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康宝生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088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