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高速铁路的车门与站台门联控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07577.4 | 申请日: | 2019-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248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王耀侦;焦万立;刘辉;李莹莹;陈琛;杨韬;崔佳诺;任帅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15/70 | 分类号: | E05F15/70;B61B1/02;B61D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联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94 | 代理人: | 张陆军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台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高速铁路 车门 站台 门联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高速铁路的车门与站台门联控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车载设备向第一地面设备发送车门开/关门命令,第一地面设备对所述车门开/关门命令的有效性进行判断,根据判断结果执行处理步骤,第二地面设备将从所述第一地面设备接收的站台门开/关门命令转化为站台门继电器驱动命令并发送给站台门系统,站台门系统执行开/关站台门动作,第二地面设备采集站台门继电器状态信息后将其转化为第一站台门状态信息,并发送给第一地面设备,第一地面设备将第一站台门状态信息转化为第二站台门状态信息并判断是否反馈给车载设备。本发明提升了车门/站台门联控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进而提升了运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高速铁路的车门与站台门联控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高铁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但伴随而来的安全事故也多发生在站台与轨道之间。因此,高铁站台安装站台门系统将是一个趋势。站台门大多建在列车进站点和出站点之间的站台区域内,用来隔离站台空间和列车运行空间。列车到达并停靠在站台区域后,站台门开启,供乘客上、下列车;列车启动前关闭站台门。站台门可以为乘客提供更加安全的乘车环境。由于实际运营需要,各个车站每天到站的列车车型繁多,每种车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站台门开关需求;并且还存在正反向非对称乘车的情形,这就需要根据股道接车方向,准确判断需要开关的站台门门侧。因此,急需一种可以兼容多种车型、可以满足多种列车运行方案的站台门控制方案。
现有高速铁路站台门控制系统(以下简称站台门系统)地面设备通过微波载波信号获取列车进站和停准情况,自行判断条件具备时控制对应站台门的开与关。此方案可以兼容多种车型、满足多种列车运行,但此方案对站台门系统自身判断的准确度要求很高,其要求站台门系统能够根据列车速度和位置准确判断列车运行状态、列车开/关车门的门侧信息,确定控制站台门动作的时机等。一旦站台门系统判断失误,可能导致站台门错误打开或关闭,影响运营秩序和效率,因此需要提升站台门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从而提升运营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高速铁路的车门与站台门联控方法及系统。
一种应用于高速铁路的车门与站台门联控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车载设备向第一地面设备发送车门开/关门命令;
第一地面设备对所述车门开/关门命令的有效性进行判断,根据判断结果执行处理步骤,所述处理步骤包括:
若车门开/关门命令为有效,则根据车门开/关门命令正确生成站台门开/关门命令,第一地面设备根据监控站台门开/关门命令的发送时机决定是否向第二地面设备发送站台门开/关门命令;
若车门开/关门命令为无效,则丢弃车门开/关门命令并终止后续处理动作;
第二地面设备将从所述第一地面设备接收的站台门开/关门命令转化为站台门系统可以识别的站台门继电器驱动命令并发送给站台门系统;
接收到所述可以识别的站台门继电器驱动命令后,站台门系统执行开/关站台门动作;
第二地面设备采集站台门继电器状态信息后将其转化为第一地面设备可以识别的第一站台门状态信息,并发送给第一地面设备;
第一地面设备将第一站台门状态信息转化为车载设备可以识别的第二站台门状态信息并判断第二站台门状态信息的有效性,根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将第二站台门状态信息反馈给车载设备,第一地面设备还能够根据监控第二站台门状态信息的反馈时机决定是否向车载设备反馈第二站台门状态信息。
进一步地,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所述第一地面设备判断车门开/关门命令为有效:
列车停稳且停准;
列车停靠的股道存在站台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075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