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下机器人近场检测感知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503558.4 | 申请日: | 2019-06-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751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 发明(设计)人: | 唐智杰;陆佳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S15/02 | 分类号: | G01S15/02;G01D21/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顾勇华 |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机器人 近场 检测 感知 系统 | ||
1.一种水下机器人近场检测感知系统, 包括一个水下机器人(1)、一个捷联惯导系统(2)、多个压力传感器(3)、多个矢量水听器(4)、一个三维云台(5)、一个姿态传感器(6)、一个前视声呐(7)、一个摄像头(8)和一个上位机(9),其特征在于:
1) 所述水下机器人(1)具有多轴螺旋桨驱动,可实现自身姿态和运动控制,通过以太网与所述上位机(9)相连;
2)所述捷联惯导系统(2)搭载于所述水下机器人(1)上,内含有速度陀螺,加速度计和微型计算机,速度陀螺用于测量所述水下机器人(1)的角运动信息,加速度计用于测量所述水下机器人(1)的线运动信息;
3)所述多个压力传感器(3)安装于所述水下机器人(1)侧线和前端阵列中,用于所述水下机器人(1)近场水流扰动冲击检测;
4)所述多个矢量水听器(4)安装于所述水下机器人(1)侧线和前端阵列内,用来接受水中的声信号,可以将水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用于和多个压力传感器(3)进行数据融合,实现水下扰动源的近场感知、定向和定位;
5)所述三维云台(5)安装于所述水下机器人(1)下,用于装载所述前视声呐(7)和所述摄像头(8),所述捷联惯导系统(2)和所述姿态传感器(6)电连接并综合信息,该信息用于控制所述三维云台(5)位姿,以实现对所述前视声呐(7)和所述摄像头(8)探测角度的自动调节,用于所述水下机器人(1)在水下涌流中调节姿态以保持所述前视声呐(7)和所述摄像头(8)既定探测角度;
6)所述姿态传感器(6)安装于所述三维云台(5)的内部,内含有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用于获取所述水下机器人(1)的姿态信息;
7)所述前视声呐(7)安装于所述三维云台(5)上,可以进行既定的角度和范围的扫描,通过发射声脉冲并接受不同位置回波信号完成水下信息采集,用于实现前视声呐探测目标;
8)所述摄像头(8)安装于所述三维云台(5)上,可进行既定角度的水下光学图像的采集,用于实现前视光学视频对目标的检测;
9)所述上位机(9)用于远程控制所述水下机器人(1)和接收声呐数据,显示所述前视声呐(7)扫描的二维声呐图像数据和所述摄像头(8)获取的图像数据,所述上位机(9)可在水下水流扰动冲击下用于接受所述多个压力传感器(3)反馈的所述水下机器人(1)侧线和前端的压力变化和压力分布的数据,通过水下近场扰动冲击定位算法使所述水下机器人(1)能够探测和定位附近的扰动源,为所述水下机器人(1)实现水下近场检测感知提供可靠依据;
所述水下近场扰动冲击定位算法,其实现过程为:
水下近场扰动冲击会引起水波变化,水波产生的力作用在所述水下机器人(1)表面的侧线的前端的所述多个压力传感器(3)上和所述多个矢量水听器(4),从而产生压力和水声场矢量参数变化,通过分析所述上位机(9)显示的所述多个压力传感器(3)反馈的压力分布曲线和所述多个矢量水听器(4)所获取的测量水声场中的矢量参数数据,可辨别扰动源的移动方向,以评估扰动源的水平位置,进一步确定扰动源的纵向位置,以实测压力值与理论压力计算值的差值绝对值为目标函数,然后,采用无导数估计法,给定一个初始解,迭代计算下一个解,最终估计扰动源与侧线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机器人近场检测感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机器人(1)侧线和前端安装所述多个压力传感器(3)阵列,模仿鱼类侧线系统对水下近场环境的感知,所述多个压力传感器(3)可以检测所述水下机器人(1)周围水波产生扰动冲击,从而产生压力变化并转化为电信号显示于所述的上位机(9)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机器人近场检测感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位机(9)可用于显示所述多个压力传感器(3)阵列的压力分布曲线数据和所述多个矢量水听器(4)所获取的测量水声场中的矢量参数数据,通过分析侧线和前端压力分布曲线和矢量参数数据,可以辨别扰动源的方向和位置,并推断扰动源与所述水下机器人(1)之间的距离,使所述水下机器人(1)具有感知外界扰动冲击的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0355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