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模具及其成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96795.2 | 申请日: | 2019-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168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李义全;孟占广;李瑞盈;刘晓彬;彭玉刚;黄尚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玻院(滕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33/00 | 分类号: | B29C33/00;B29C33/04;B29C33/42;B29C33/38;B29C64/386;B33Y5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力量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504 | 代理人: | 徐颖超 |
地址: | 277100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打印 技术 模具 及其 成型 方法 | ||
1.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由3D打印成型的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具有密封型腔;所述密封型腔由型腔壁构成;所述型腔壁为双层密封结构,所述双层密封结构包括内表层和外表层,所述内表层用于形成所述密封型腔,所述外表层用于形成所述模具本体的外壁;所述内表层和所述外表层之间设置有介质管路;
所述介质管路为若干根,沿所述型腔壁的延伸方向分排布置,且所述介质管路的管壁与所述内表层、所述外表层为一体结构;若干根所述介质管路相互连通,且连通后的所述介质管路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均位于所述模具本体的外表面,所述进口端和所述出口端连接模温机;
所述模具本体由多个单体组装而成;
所述单体的端部设有一体成型的法兰,所述法兰上设置有定位机构和螺栓孔,螺栓穿过所述螺栓孔以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单体;
所述单体内的介质管路的端部伸出所述单体外部形成延伸管路,所述延伸管路套设有软管,连接头固定所述软管以连通所述介质管路;
还包括由3D打印成型的筋条,所述筋条设置于所述内表层和所述外表层之间并连接所述内表层和所述外表层;所述筋条的厚度为1-5mm;
所述筋条为若干个,沿所述型腔壁的延伸方向分排布置,相邻两个所述筋条的条间距为50-15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3D打印技术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管路的管径为6-12mm,相邻两根所述介质管路的管路间距为40-1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3D打印技术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条为十字交叉形筋条、柱形筋条或方块形筋条。
4.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3D打印技术的模具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利用电脑绘制所需模具的三维模型图纸;
S2,利用3D打印机将步骤S1绘制完成的三维模型图纸打印成型,得到所需模具的三维物理实体;
S3,对步骤S2得到的模具的三维物理实体进行密封性检测和加热功能检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3D打印技术的模具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步骤具体如下:将步骤S1绘制完成的三维模型图纸中的所需模具按照所述3D打印机的工作台面的尺寸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单体;再利用3D打印机将多个所述单体打印成型,组装多个所述单体,得到所需模具的三维物理实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3D打印技术的模具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步骤中,对所述单体进行组装时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多个所述单体分别编号;
2)按照编号选取第一块单体作为基准,放置并固定在工作台面上;
3)按照编号选取第二块单体,通过定位机构将第二块单体与第一块单体对准;
4)连接头固定所述软管,以使第二块单体与第一块单体的介质管路连通;
5)螺栓穿过法兰的螺栓孔,拧紧后固定,以使第二块单体与第一块单体首尾连接;
6)按照上述方法依次连接余下单体,得到所需模具的三维物理实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玻院(滕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北玻院(滕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9679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