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绿化外墙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496271.3 | 申请日: | 2019-06-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499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 发明(设计)人: | 王敏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九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G9/02 | 分类号: | A01G9/02;A01G9/08;A01G27/00;A01G27/04;E03B3/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508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绿化 外墙 | ||
本发明属于建筑绿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绿化外墙,它包括衔接在建筑墙面上安装的下水管上的导流机构、盆栽单元,该绿化外墙,在建筑墙面上合理设置了多个盆栽单元,通过盆栽单元将建筑墙面包围,同时本发明设计的盆栽单元的浇灌,通过收集下雨天降落到建筑屋顶上的雨水,然后将其储存起来进行自动浇灌,节约了水资源;同时本发明设计的连接下水管和水箱之间管道均隐藏在盆栽内侧,不会影响建筑墙面的美观,本发明中设计的盆栽实行模块化管理,安装起来比较方便,且在更换过程中只需要直接将花盆取出或水箱取出即可,不需要拆卸其它东西;本发明设计的绿化外墙在长时间不下雨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生活用水灌入下水管内对盆栽进行灌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绿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绿化外墙。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绿地面积被开垦出来建设楼房、工厂及其他商业用途,城市中的人均绿化面积急速下降,不仅破坏人类原本生活的舒适环境,使大自然中净化空气、吸收粉尘及释放氧气等能力降低,众所周知,沙漠化的形成其实就是沙石聚集的过程,而楼房本身就是通过沙石构建而成,如果只是大量的建筑楼房而不注重绿化,就是将沙漠化人为化。
设置在建筑物外立面上的垂直绿化装置,不仅占用空间较少,有效提高了绿化覆盖率,而且垂直绿化装置与建筑立面组合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造型,大大提高了建筑的美观性;垂直绿化装置中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与庇荫效果,在夏季能够有效遮挡阳光直射建筑物从而降低室温,在冬天,由于植物叶片已基本落尽,阳光能够直射外墙面从而增加外墙温度来提高室温;垂直绿化装置在建筑外墙面生成一道绿色屏障,可以降低墙面对噪声的反射,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吸附灰尘细小颗粒净化空气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促进建筑所在的小范围内生态环境提升,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现有的垂直绿化装置需要在墙面上设置多个水管,将水源接入绿化植被中对绿化植被进行浇灌,且为了方便浇灌大部分水管暴露于植被外侧,影响墙面的整体美观,而且对植被的浇灌长长从土壤表面渗入,在水完全渗入到土壤内的根系周围之前,大量水分因受到墙面较高的热辐射而蒸发,所以浇灌墙上植被需要耗费大量的水,同时现有的绿化装置不能很好的进行模块化,安装起来比较麻烦,所以设计一种布置合理、安装方便、节约水资源的垂直绿化装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发明设计一种建筑绿化外墙解决如上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公开一种建筑绿化外墙,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建筑绿化外墙,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衔接在建筑墙面上安装的下水管上的导流机构、在墙面上均匀布置的盆栽单元,其中盆栽单元通过导流机构与建筑墙面上安装的下水管连接;本发明中将下雨天降落到建筑屋顶上的雨水通过安装在建筑墙面上的下水管收集到盆栽单元中的水箱内。
上述导流机构包括导流管、出水管、导流板,其中导流管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下水管上事先切割好的缺口之间,出水管安装在导流管的外圆面上,且出水管与导流管内侧相通;导流管的内侧固定安装有导流板,导流板有斜板和L形板组成,斜板位于L形板的上端,导流板将导流管的内侧分为上下两部分,且L形板的横向面与出水管的最低点齐平,L形板的竖向面上开有出水缺口;当流入下水管内的水经过导流管时,通过安装在导流管内的导流板就会将流入的雨水导入出水管内,通过出水管流入对应的分流管内;当盆栽单元中的水箱集满雨水后,水箱就会自动关闭,流入导流管内的雨水就会汇集在导流管内,当导流管内的雨水高于导流板上所开的出水缺口后,雨水就会从出水缺口处流出,然后通过下水管流到地面上;本发明中导流管的上下两端在下水管上的安装采用现有技术固定,如通过塑料焊接机焊接或者增加连接管口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九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福建九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962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