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改性树脂为壳材的相变蓄热颗粒及其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94875.4 | 申请日: | 2019-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573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庄孙歧;洪斌;杨健;诸葛伟;高峰;葛亚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5/06 | 分类号: | C09K5/06;C09K5/14;C08F283/10;C08F283/01;C08F222/20;C08F299/06;C08F2/50;C08K3/04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英诺创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8 | 代理人: | 王美华 |
地址: | 213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性 树脂 相变 蓄热 颗粒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改性树脂为壳材的相变蓄热颗粒及其制备工艺,所述的相变蓄热颗粒包括壳材和设在壳材内的芯材,所述的壳材由光敏预聚体、活性稀释剂、光敏剂及导热材料组成,其质量百分比为:光敏预聚体70%~80%,活性稀释剂10%~20%,光敏剂1%~10%,导热材料1%~3%;所述芯材为10~14个碳的饱和脂肪酸。本发明采用改性树脂作为相变蓄热颗粒的壳材,被壳材包裹的芯材在吸/放热过程中不泄漏,同时颗粒状的相变蓄热材料极大地增加了换热面积,改性树脂为壳材又提高了整体的传热性能,从而缩短了相变材料的热响应时间,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相变材料的蓄热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节能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以改性树脂为壳材的相变蓄热颗粒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各类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占很大一部分,所以节能型材料在未来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通常的相变蓄热建材单纯的将相变材料与建筑材料按比例混合,不做封装,造成相变材料吸热融化过程中易出现泄漏问题,而且目前绝大多数建材为了节能都为低传热性能材料,使得在掺和相变材料后,相变材料热响应时间过长,其不到蓄热能力,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之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以改性树脂为壳材的相变蓄热颗粒及其制备工艺。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以改性树脂为壳材的相变蓄热颗粒,所述的相变蓄热颗粒包括壳材和设在壳材内的芯材,所述的壳材由光敏预聚体、活性稀释剂、光敏剂及导热材料组成,其质量百分比为:光敏预聚体70%~80%,活性稀释剂10%~20%,光敏剂1%~10%,导热材料1%~3%;所述芯材为10~14个碳的饱和脂肪酸。
所述的光敏预聚体为环氧丙烯酸树脂、聚酯丙烯酸酯、聚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活性稀释剂为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光敏剂为安息香双甲醚、α-羟基异丙基苯甲酮、α-羟基环乙基苯甲酮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导热材料为石墨;
所述芯材与壳材的质量比为:1:3~25。
一种上述以改性树脂为壳材的相变蓄热颗粒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适量芯材,加热至液态,注入球形颗粒模具中,待其冷却凝固后脱模待用;
(2)、按所述比例称取壳材各组份,混合并搅拌均匀待用;
(3)、将步骤(1)中制得的颗粒状固态芯材置入另一透明球形颗粒模具中,同时将步骤(2)中制备所得液态壳材注入该模具中,静置3~5分钟;
(4)、采用200W,波长356nm的紫外灯对步骤(3)中所得混合物垂直照射5~7分钟,冷却1~2分钟后脱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改性树脂作为相变蓄热颗粒的壳材,通过对相变材料进行封装而解决了其泄漏问题,同时颗粒状的相变蓄热材料极大地增加了换热面积,改性树脂为壳材又提高了整体的传热性能,从而缩短了相变材料的热响应时间,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相变材料的蓄热能力。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以改性树脂为壳材的相变蓄热颗粒,其芯材与壳材的质量比为1:3。
其中芯材为癸酸,壳材原料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组成:光敏预聚体80%,活性稀释剂10%,光敏剂7%,导热材料3%。所述光敏预聚体为环氧丙烯酸树脂,所述活性稀释剂为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所述光敏剂为安息香双甲醚、所述导热材料为石墨。
其制备方法:
(1)、按质量比称取芯材,加热至液态,注入球形颗粒模具中,待其冷却凝固后脱模待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未经常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948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